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连接天空和大地的指骨

2025-01-25 08:22: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应县木塔。

  张颖康摄

">

  应县木塔。
  张颖康摄

  山西应县辽代街在冬日里气氛活跃,阳光纤长的金辉铺天盖地。那些为了生计而吆喝的店家进进出出,拽着午后流动的空气招揽走过路过的客人,我在他们的身后,看见了应县木塔。

  木塔如小城植物中一个巨大的根块,凌翔于生命的天空。驱车几百里,积雪的雁门关一直在身后目送我。应县木塔的存在简直就是一个王国的王者,普通人恐怕付出一生的经历、智力甚至心力,也不能读出它的内涵。它包容了日月星辰的另一空间,华光四射。

  它在应州大地上生长了千年,走近它时,我听到了一两声叹息,那是古旧的斜撑或者榫头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并且尽力地伸展木质的纹路。

  古色宜人。

  应县木塔本名佛宫寺释迦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木塔高67.31米,底部直径超30米,平面八角形,外观5层6檐。木塔塔身采用中国传统的重楼式建筑,上层柱脚插在下层柱头的枋上,并向内递收,形成一层比一层小的优美轮廓。没有一颗铁钉,全部靠着斗拱柱梁镶嵌穿插吻合。木塔共使用54种240组不同形式的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使用斗拱最多的木塔。

  近代日本建筑学科的创始者伊东忠太曾在其著作《中国建筑史》中这样对比应县木塔与日本的木塔:斗拱之制变化之多源自艺匠之丰富,这与日本那种千篇一律、每一层都使用相同斗拱的手法相比,孰优孰劣自不待论。

  专家论证出木塔共使用木材上万立方米,塔身总重量是7400多吨,并由2圈32根大明柱支撑。据测,静止时,每根柱负荷120吨,但柱下石础没有窠臼。底层除外圈明柱外,墙里还立有24根暗柱,里圈也有8根大柱。事实上,这些不为人所见的柱子承受着木塔的主要重量。

  久历沧桑而不摧,虽然遭受过无数次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仍能为今天的人们成就“木德参天”的美谈。

  站在塔下,听檐角铃铛清脆的响声,看一群群麻燕不知疲倦地绕塔飞舞,它们以塔为家,一代代繁衍着,和木塔一起见证着岁月流逝,一个个王朝崛起又衰落。

  应县木塔取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科学理念、建筑技术和审美情趣,融合着我国古代科技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寄托,代表着我国古代木结构营造技术的成就。

  建造木塔的木头全部采用应县黄花梁上的红松。车辚辚马萧萧的年代,走口外的晋商出雁门关后路过一个村庄叫歧道地,村子附近的黄花梁就是采伐木料的地方。从前,站在黄花梁岭头上可以看到两条路,一条通往杀虎口,一条通往张家口。这两条路都可以到达草原。在黄花梁岔路口上,走口外的晋商站在风口前,脱下一只鞋子,往身后扔,鞋尖指向哪个方向的口外,就往哪个方向走。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未知的旅途,历史上走口外的人绵绵不绝,他们创造财富,积累千金,是从扔出一只鞋子开始的。“走口外”是一段厚重的移民史。

  “灅南宫阙尽,一塔挂青天。”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曾这样赞叹应县木塔。1932年,中国建筑大家梁思成读到了一份日本考古学家有关中国的考古报告。在这份考古报告中,记述了山西大同及周边地区的一些古老建筑。报告称在大同以南大约50英里的应县小城里有一座建于11世纪的木塔,当地人称作“应州塔”,这让他非常兴奋。但梁思成没有见到木塔照片,不确定木塔是否还在。他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一元钱,信封上的收信人是“山西应县最高等照相馆”。他要求收信人拍一张木塔照片寄回。没想到的是,投石问路还真见了效,应县白云斋照相馆给他寄了封回信,按他的要求,拍了张应县木塔的照片。

  小小魔法箱以人类强大的智慧锁住并显影出木塔的瞬间,看着照片上不是太清晰的木塔,梁思成有了丰沛的冲动。

  1933年,梁思成和他的考古团队站在了应县木塔前,那一瞬间他竟“喘不出一口气来”。他写道:“这个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

  令梁思成痛心的是,上世纪30年代,应县乡绅因为无知,对木塔进行破坏性改造,拆除了木塔各主楼层用以支撑塔身的泥墙及斜撑,换上了格子门。无知让未知的事情发生了,梁思成预言此举将导致木塔不断倾斜。他写道:“这种灰泥墙壁,可避风雨,斜戗对于构架尤能增强其坚固。应县士绅,擅将墙壁拆除,代以格子门,不惟毁坏了可贵的古壁画,改变了古建筑的原形,而且对于塔的保固方面,尤有莫大的影响。在最近的将来,必须恢复原状,否则适足以促短塔的寿命而已。”

  木塔,辽代建筑原物,近1000年来,风和太阳没有让它消逝,人的擅为却缩短了它的寿命。

  也许只有木匠知道木头的作用,也只有木匠知道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一个榫、一个卯,一个阳、一个阴,彼此咬合,相辅相成,天衣无缝。应县木塔耸立的每一天都是奇迹,它的保护工作也一直都在进行。修复不是一件立见功效的事业,需要细微而持久的努力。

  月光如水的晚上,没有风,守护木塔的两位师傅打着手电筒绕着木塔行走。3只小猫拖着自己的影子窜来窜去,满天是星斗。一年年阳光雨露,一年年春至又大雪,一年年月光洒向人间,包括这座世界上最高的木塔。

  (作者为作家、山西省文联主席)

  《 人民日报 》( 2025年01月25日 08 版)

  • 相关阅读
  • 台湾台南再发有感地震

      新华社台北1月26日电(记者陈君、谈昦玄)台湾地区气象部门测定,26日7时38分台南发生5.7级地震,震央位于台南市政府东北东方41.3公里(北纬23.18度,东经120.54度),地震深度8.1公里。目前尚无灾情传出。...

    时间:01-26
  • 国家发改委就《关于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医疗保障质量的通知》答记者问

      中新网1月26日电 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医保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医疗保障质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日...

    时间:01-26
  • 七部门:扩大高校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面

      中新网1月26日电 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金融监管总局办公厅、国家医保局办公室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医疗保...

    时间:01-26
  • 外交部驻港公署正告美政客:立即停止打“法案牌”干预香港事务

      中新社香港1月26日电 针对美国国会个别议员再次抛出所谓“香港制裁法案”,列出所谓评估制裁名单,威胁恫吓香港特区政府官员、法官和检察官,中国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外交部驻港公署)发言人25日深夜表示...

    时间:01-26
  • 西宁市十七届人大七次会议开幕

      中新网西宁1月26日电 (记者 李江宁)1月25日,西宁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在青海会议中心开幕。图为西宁市十七届人大七次会议现场。马铭言 摄  西宁市市长石建平代表西宁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

    时间:01-26
  • 同贺新春 共享年味

      香港——   金蛇贺岁 迎春纳福   本报记者 陈 然   春节的脚步近了,在璀璨的“东方之珠”香港,年味越来越浓。   冬日暖阳下,湾仔利东街约200米的林荫大道挂满灯笼,红彤彤、金闪闪,寄...

    时间:01-26
  • 家国情深春意浓(观沧海)

      乙巳蛇年春节即将到来,天南地北,处处涌动着浓浓年味,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气氛。  港澳台地区,贴春联、挂灯笼、买年货,年味弥漫在街头巷尾;海外,华侨华人对儿孙讲起故乡风俗、儿时旧事,传承年俗、共...

    时间:01-26
  • 找准“赛道”扬优势(深聚焦)

      北京工业大学科研团队测试半导体激光器。  北工大供图">   北京工业大学科研团队测试半导体激光器。   北工大供图   北京联合大学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在北京房山区穆家...

    时间:01-26
  • 培一方科技成果转化的“沃土”(在一线)

      蔬菜大棚和地膜可以自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术后缝合的线头以及固定骨折位的夹板可以被人体自然吸收……这些新材料产品,来自南京微界面技术研究院的一项自主创新技术转化。  走进研究院的...

    时间:01-26
  • 古特雷斯发表蛇年新春致辞

      新华社联合国1月24日电 (记者施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24日通过视频发表农历蛇年新春致辞,向全球华人恭贺新禧,感谢中国和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  视频开始时,古特雷斯用...

    时间:01-2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