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接续传递防沙治沙“绿色接力棒”(守望)

2025-03-25 05:42:00

来源:人民日报

  工作人员在沙地上种植樟子松。

">

  工作人员在沙地上种植樟子松。

  樟子松育种现场。

  以上图片均为本报记者刘洪超摄

">

  樟子松育种现场。
  以上图片均为本报记者刘洪超摄

  核心阅读

  辽宁省彰武县与科尔沁沙地南缘接壤。1952年,新中国第一个防沙治沙科研机构——辽西省林业试验站(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前身)在此成立。

  从最初固沙屡战屡败,到防风林带拔地而起,再到贫瘠土地地力提升,70余年来,在几代治沙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彰武县沙化土地占比由96%降至36.56%,森林覆盖率由2.9%增加到31.47%,群众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

  

  登上位于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镇松林深处的防火瞭望塔放眼远眺,松涛阵阵,绿意盎然。万亩松林如同一道道绿色长城,牢牢阻断了科尔沁沙地南侵的脚步。

  彰武县与科尔沁沙地南缘接壤。如今,全县沙化土地占比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96%降至36.56%,森林覆盖率由2.9%增加到31.47%,扬沙天气由1953年的43天减少到近10年的平均5天。辽宁防沙治沙的第一道防线,已经深入科尔沁沙地腹地超13公里。

  绿了章古台,白了少年头。一串串数据的背后,饱含着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矢志不渝、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执着追求和默默奉献。

  青丝染雪

  “我想永远当个护林员”

  “章古台,风沙大,一碗米里半碗沙;走一步,退半步,五步不认爹和妈。”在章古台镇,村里上了岁数的老人仍记得这句顺口溜。1952年,在这个紧邻科尔沁沙地的小镇,新中国第一个防沙治沙科研机构——辽西省林业试验站(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前身)正式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义县县长的刘斌,主动带着家人搬到了章古台,着手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支治沙科研团队。“要想治沙,最要紧的就是把流动沙丘给固定住。”刘斌说,根据流沙活动的观测研究数据,自己和同事们在沙丘上埋好沙障,种下了榆树苗、柳树苗,“但一夜之间,大风就将这些树苗连根拔起。”

  沙丘上到底适合种什么?一次次失败后,有人终于在沙漠深处找到了名叫“锦鸡儿”的灌木,其根系发达,具有喜光耐旱,耐瘠薄、耐严寒、耐酷热、耐盐碱等多重特性。大家如获至宝,在楼前的空地上小心翼翼地栽种培育“锦鸡儿”,星星点点的绿色开始在沙丘上不断扩大、延伸。

  灌木固沙效果不错,但是要想抵挡住常见的七八级大风,最好的办法还是造林。有一次到内蒙古考察,刘斌发现樟子松固沙的效果显著,就提出将其引到彰武。然而,不少专家提出了反对意见:“樟子松是高纬度地区的树种,不适合科尔沁地区种植。”

  没有动摇,刘斌和同事们引种了5000余棵树苗。仅两年时间,他们就完成了选种、育苗及试种等工作,成功营建了国内最早的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并将这种寒温带的树种南移了8个纬度。

  从第一棵樟子松在科尔沁沙地扎根开始,这种树逐渐在河北塞罕坝、陕西榆林等地大面积推广。1977年8月,樟子松沙荒造林技术通过了辽宁省林业局主持的鉴定,并于1978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万亩松林深处,枝叶繁茂。在科尔沁工作29年后,刘斌长眠于此。“把我埋在章古台的林子里吧,我想永远当个护林员。”这是刘斌的遗愿。

  薪火相传

  “把这片林子守护好”

  1961年9月,浙江义乌的小伙朱德华告别了风光秀美的鱼米之乡,用扁担挑着被褥和书籍,来到章古台。“我的工作就是蹲守在防护林后面的十几个观测点,研究防护林降低风速的程度,以及空气土壤温湿度变化规律。”如今已是87岁高龄的朱德华说。

  “林业工作有长期性的特点,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朱德华说。从1961年开始的18年间,他带领团队从数万个数据中摸清了风沙经过农田防护林的规律。团队因地施策,协助政府共同建设农田防风林带,让章古台周边几个乡镇村屯的耕地,从之前不足万亩增加到6万余亩。

  “咱们一定要把这片林子守护好。”1983年7月的一天,新员工宋晓东来章古台报到,迎接他的同事与他说了不少话,他牢牢记下了这一句。

  1991年夏天,“三北”防护林的明星树种——樟子松出现群团状枯死,呈现流行性暴发趋势。看着一片片枯死的松树,已经是高级工程师的宋晓东心急如焚。他每天穿梭在松林中,搜集不同的标本,并把病虫害标本、瓶瓶罐罐等实验器具搬到家中,夜以继日地实验观察。

  经过锲而不舍的探索,宋晓东终于揭开了谜团。“与樟子松人工林退化关系密切的主要病害是松枯梢病,主要的害虫是松沫蝉。”如今,通过疏伐、改造、修枝及药剂防治等措施,樟子松的死亡率大幅度降低。

  宋晓东还带领团队引进更多的国内外树种在这里进行试种,如小钻杨、班克松等,不断丰富着治沙的绿色队伍。该所精心培育的树种——彰武松,四季常绿,且具有速生性、抗旱性、抗寒性和耐盐碱性、无明显病虫害等特点,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馆周边绿化树种。

  科技攻关

  “从沙地里刨出‘金疙瘩’”

  “虽然科尔沁沙地在彰武停住了外扩的脚步,但沙化土地贫瘠少产,我们想从沙地里刨出‘金疙瘩’。”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以下简称“沙地所”)所长于国庆介绍,经过科研团队多年攻关,通过绿植还田、铺施草炭、客土压沙、增施有机肥等方法,贫瘠的沙化土地地力明显提升。

  于国庆说:“我们一直努力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经济发展成果,拓宽群众致富的路径。”在种苗基地内,各种树种的培育技术成熟后,会组织专家团队对群众开展集中培训,并无偿将技术转让给当地农户。

  目前,章古台镇仅樟子松的育苗面积就超1万亩,年产各类苗木约20亿株,年产值高达9亿元。2020年,沙地所还挂牌成立阜新市农业科学院,健全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及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沙地所研究员吕林先后引进试种草(药)品种400余份,筛选评价出适宜草(药)品种50余份。同时,他带领团队开展了沙地林药模式、林草模式、人工草地高效建植等配套技术研究,被很多农户亲切地称呼为“草根博士”。

  “去年我们进行的玉米与大豆的轮作试验结果表明,作物对沙化土地进行覆盖,有效避免了土地风蚀,而大豆根瘤菌剂的使用,可大大提高沙化耕地的肥力。”沙地所荒漠化研究室副主任姜涛告诉记者。在昔日沙地上,各类经济作物茁壮生长,乔灌草生物多样性植物园内,山楂、沙果、苹果、中草药等作物实现丰收。樟子松二代种子园、沙地赤松初级种子园、彰武松子代测定林等针叶良种基地也在积极建设。

  “所里向我们提供了种羊,又指导我盖羊舍,一年就赚了10多万元呢。”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平安地镇莫古土村,村民张国海笑容满面。沙地所畜牧研究室负责人徐铁山成了老百姓口中的“羊倌教授”。近5年来,沙地所下属的阜新种羊场共为阜新地区提供优良种羊1500余只,建设了10个标准化良种肉羊繁育示范基地。

  在这里,黄胶鞋、迷彩服、大草帽,成为博士生、研究员们的标配。沙地所拥有科研人员103人,常年的风吹日晒与长期的劳作,让他们皮肤黝黑,双手粗糙。70多年来,沙地所共实施国家、省、市级各类项目600余项,取得科研成果超300项。

  “要想致富一方,科研必须走在前面,现在取得的一些成果,离不开一代代治沙人的默默奉献,也离不开甘于寂寞、把青春奉献给沙海的科研工作者们。这些前辈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于国庆说。每当有了新成果,于国庆总要去看望一下刘斌,把好消息分享给这位老前辈。

  《 人民日报 》( 2025年03月25日 06 版)

  • 相关阅读
  • 美媒记者被拉入涉密群聊 提前知晓美军空袭胡塞武装计划

    新华社华盛顿3月24日电(记者熊茂伶)美国《大西洋》月刊总编辑杰弗里·戈德堡24日表示,美国国家安全高层官员把他拉入一个关于打击也门胡塞武装作战计划的涉密群聊。他在美军行动两小时前得知了这一空...

    时间:03-25
  • 以高质量发展为世界经济提供“稳定锚”(和音)

    面对国际变局,中国坚定不移推进开放合作,倡导国际通行规则下的公平竞争,维护自由贸易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同各方在互利互惠中实现更大发展 3月23日至24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在北京...

    时间:03-25
  • 增进团结互信 推动对话合作(聚焦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

    碧海蓝天,椰风海韵。南海之滨的海南博鳌,再次汇聚世界目光。3月25日至28日,主题为“在世界变局中共创亚洲未来”的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在这里举行。 今年年会主题紧扣当今时代重大课题和挑战,议...

    时间:03-25
  • 法国外交部长巴罗将访华

    本报北京3月24日电 (记者赵益普)外交部发言人24日宣布: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邀请,法国欧洲和外交部长巴罗将于3月27日至28日访华。 《 人民日报 》( 2025年03月25日 03 版)...

    时间:03-25
  • 全国共有体育场地超484万个

    本报无锡3月24日电 (记者陶相安)国家体育总局在23日举行的2025年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发布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484.17万个,体育场地面积42.3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0平方米。...

    时间:03-25
  • 看!这个“田间学校”真热闹(春耕进行时)

      星桥镇新农人操作无人机开展水稻播种社会化服务。  刘 辉摄(人民视觉)"> 星桥镇新农人操作无人机开展水稻播种社会化服务。 刘 辉摄(人民视觉)   星桥镇的00后学员(右)正在学习...

    时间:03-25
  • 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 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权威访谈)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时代新征程,吉林如何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民营经济高质...

    时间:03-25
  • 组织优势如何激发发展动能?(前沿观察)

      图①:杭州市余杭区鸬鸟镇前庄村村干部在“鸬鸟味·道不完”共富直播间直播带货。  梁贺云摄  图②:临海市东塍镇初心共富工坊内,村民安装彩灯零部件。  张琼洁摄  图③:临海市江南街...

    时间:03-25
  • 对村巡察,治理“末梢病灶”(金台潮声)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扎实开展对村巡察。这再次释放出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鲜明信号。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上,村级党组织是党联系基层群众的“神经末梢”。扎实开展对村巡察,精...

    时间:03-25
  • 拧紧干部监督“螺丝”

    “请根据制定的整改措施,认真抓好整改,高质量完成巡察整改工作。”日前,一场巡察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某国企举行,市委组织部干部监督科干部到会点评,与会干部普遍感到“辣味...

    时间:03-2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