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动起来!跟上“AI教练”(“融”观中国)

2025-04-21 05:26: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10月16日,田文博(右二)采集运动员运动数据。

">

  2024年10月16日,田文博(右二)采集运动员运动数据。

  北京冬奥会上,中国花样滑冰选手隋文静与韩聪在比赛中。

  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摄

">

  北京冬奥会上,中国花样滑冰选手隋文静与韩聪在比赛中。
  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摄

  2024年9月3日,深圳南山慢病院,运动康复师王千武(面对镜头者)正在指导慢病患者科学锻炼。

">

  2024年9月3日,深圳南山慢病院,运动康复师王千武(面对镜头者)正在指导慢病患者科学锻炼。

  扫码观看视频

">

  扫码观看视频

  不知不觉间,人工智能正悄悄改变着体育运动的方式。

  运动员用AI系统辅助训练,提升成绩冲击赛事奖牌;马拉松爱好者向AI大模型“请教”,调整呼吸与跑姿;社区医院里,AI为市民定制运动处方,让他们通过日常锻炼实现“主动健康”……

  对不同群体来说,“AI+体育”究竟意味着什么?解决了哪些老问题?有哪些新进展?记者进行了采访。

  

  “体育大赛也是科技大赛”

  踏着一曲《忧愁河上的金桥》,两个身影在冰上翩然起舞。这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中国花样滑冰选手隋文静和韩聪的自由滑比赛现场。

  情绪酝酿至第一个高点时,韩聪双手施力将搭档举起,隋文静飞出,旋转整整四周后轻盈落冰,安静的现场爆发出一阵喝彩——这是全场唯一一个“捻转四周”。正是这一高难度动作的高质量呈现,让中国队将这块金牌收入囊中。

  与众多花滑爱好者感性的观赛体验不同,在北京冬奥会国家花样滑冰队科技总监、清华大学教授张冰看来,这一“高光时刻”背后,AI在竞技体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功不可没”。

  据张冰透露,当时他带领一支来自运动生理学、机械工程、精密仪器和计算机等专业领域的技术团队,随队驻训,为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表现,提供全天候的科技保障。

  备战冬奥的9个月期间,每场训练结束后,技术团队都会生成技术动作分析报告,帮助教练团队有针对性地调整训练计划。

  “以三周跳为例,是男运动员抛的力量不够?还是女运动员跳得不稳?”张冰告诉记者,“有了高精度动作捕捉设备和AI系统,我们能关注到每个技术动作细节,然后和世界上最优秀的运动员一一比对,可提升的地方一目了然。”

  这一过程中,AI如何发挥作用?

  与其他行业不同,体育运动领域数据模态多样,包括视频、文字,以及不同硬件设备采集的信息,都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标注;而且往往要采集一整段时序运动数据,每秒24帧逐一分析,数据处理量巨大。

  “如果没有AI,我们只能逐帧手动标记关节点,根本无法满足这样高强度备赛训练的需求。”张冰说,“AI极大提升了训练的效率。”

  张冰担任清华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多年,参与并见证了数字技术赋能体育的一路探索。

  “最初,我们需要请来全国顶尖的运动训练学、营养学、心理学等领域专家,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输入计算机系统,经过手动建模,逐一用于训练数据分析。而现在,各学科可以横向打通,变成一个‘平台’,只要有数据,就能即时匹配调用,自动生成综合各学科知识的分析结果。”他对记者感叹,“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了质的飞跃。”

  如今,除了花样滑冰,人工智能还广泛应用于短道速滑、跳水、游泳、乒乓球等各类竞技体育项目。优化技术动作、分析战术策略、辅助裁判决策、丰富观赛体验……AI的应用方式也不断拓展。

  “奥运赛场上,胜负只在毫厘之间。我们的奖牌数能进入第一梯队,背后有人工智能在体育训练康复方面的应用水平提升。”张冰说,“说到底,体育大赛也是科技大赛,金牌是个‘系统工程’。”

  基层运动员的“随身教练”

  除了服务于顶级国际赛事,人工智能,尤其是近年来大模型技术的升级,还惠及不少基层运动员与业余运动爱好者。

  AI大模型能为校队、省队的基层运动员做些什么?

  西安交通大学的田径场上,酷体体育科技CEO田文博正在观看运动队训练。他告诉记者:“我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校田径队运动员,后来没能走上职业道路,大学选择了计算机专业。”

  回想起在田径队的日子,田文博始终有个心结:不同于国家队有专家团队精心指导每位选手,在基层,一名教练往往要带几十个队员,难免分身乏术。有体育生因训练方式不当,过早出现伤病,甚至不得不提前结束运动生涯。

  因此,当他了解到国家队借助AI为运动员定制训练方案,一个想法在脑海中萌生——何不结合自己的爱好与专业,为基层训练也开发一个“AI随身教练”?

  他与团队来到全国多家高校与俱乐部,采集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数据,形成一套“田径冠军模型”;随后又与北京体育大学武文强教授团队、百度智能云等合作,基于AI大模型,对采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理解。

  “有了大模型,支撑时间、腾空时间、肢体夹角等专业数据,可以转化成‘加强脚踝力量’‘增大摆臂幅度’这样的具体建议,对基层运动员来说更容易理解。”田文博解释。使用者只要拍摄一段自己的运动视频,就能与冠军数据对比,获得直观的训练评估与针对性建议。

  此外,大模型能力结合上百位训练、康复、中医、运动生物力学的专家数据,让使用者还能通过AI问答功能,随时随地获得科学权威的指导。

  系统在部分高校、省队、俱乐部试点发布后,田文博收到了不少好评——有体育生用“AI随身教练”改善训练,百米成绩提升了将近1秒。除了田径运动员,马拉松选手、跑步爱好者、健身爱好者,也都能从中获益。

  未来,AI大模型的使用是否会改变基层体育训练的模式?

  “有AI提供协助,基层运动队开展训练、培养人才的质量会大大提高,但对教练员的要求不会变低。”田文博说,“一名合格的基层教练必须掌握更加综合的能力——不仅要懂训练、懂康复,更要懂数据。”

  为全民健康“开具处方”

  有人好奇:AI赋能运动训练,对并非“体育迷”的普通人意味着什么?答案就在社区医院、城市公园、学校操场等日常生活场景中。

  在深圳南山区,有家“慢病防治院”(下称“南山慢病院”)在周边小有名气。在这里,运动损伤患者、职场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慢性病患者及高危人群,都能通过AI赋能的运动康复手段辅助治疗。

  从2023年5月开始,南山慢病院配备了由医疗科技公司“以动健康”开发的人工智能运动处方系统,以及运动指导工作站、体适能评估一体机等AI设备,并聘请了专业运动康复师进行使用指导。

  拥有20年从业经验的运动康复师王千武是南山慢病院的一名常邀讲师。他表示,目前AI已应用于运动康复的各个环节——包括初期的运动能力评估、个性化运动处方制定,以及从院内治疗到居家康复的全流程跟踪随访。“在配置后的一年内,各项AI设备的使用已超过700人次”。

  “运动是许多疾病的辅助治疗手段。医生常嘱咐患者加强运动,但患者回家后自行锻炼,方式不一定科学,最终效果难以保证。”王千武说。

  而有了AI运动处方系统,医生或康复师可以通过小程序,自动生成定制的跟练长视频,直接发给患者,并实时了解完成情况。

  有位患者让王千武印象深刻:59岁,企业高管,长期久坐导致腰痛。“他平常工作很忙,来医院的次数无法保证,病情就反反复复。我们借助AI,给他定制了可以居家完成的运动处方,每天5到10分钟,包括活动关节的徒手训练和简单的力量训练。现在半年过去,他的腰痛基本不再复发了”。

  他还发现,通过为居家锻炼提供指导,人们的锻炼方式也更丰富了。

  “过去提到锻炼,大家往往会想到跑步、打球这些常见方式,但长期只进行同一种运动,容易引起慢性损伤。现在AI让获取专业指导与监督更方便,人们就能尝试更多运动类型,提高身体素质。”王千武说。

  深圳南山慢病院积极引进AI运动处方系统的背后,是“体医融合”的尝试正在全国各地加速推开。

  据“以动健康”产品研究员李驰明介绍,除了南山慢病院,AI运动处方系统还在北京、江苏等地多家三甲医院、社区机构进行了试点,辅助儿童脊柱侧弯、脑卒中等疾病的诊疗康复。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运动康复领域AI大模型的研发与应用,让更多人接触到专业的运动康复知识,助力解决这一领域中人员物资不足、从业者鱼龙混杂等问题。

  伴随“体医融合”深入推进,AI赋能的运动康复技术将深入更多场景、惠及更多人群。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体重管理”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随着减重门诊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建设,AI会帮助更多人科学提升健康水平,成为全民健康管理的‘得力工具’。”李驰明说。

  

  除标注外,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 相关阅读
  • 守护国家与个人信息安全 警惕扫描成泄密“推手”

      警惕扫描成泄密“推手”  在数字化浪潮时代,扫描类软件凭借高效的文字识别和图文转换功能,成为办公和生活场景的快捷助手,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然而在日常使用中,个别人员由于保密意识缺乏、风险感知不足,使得这一快...

    时间:04-21
  • 同一款药,为何医保定点零售药店药价更高?

      某款维生素D滴剂,医院售价47.4元,定点零售药店售价63元,电商平台则低至29.8元  同一款药,为何医保定点零售药店药价更高?  阅读提示  受访专家认为,药品定价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对于公立医院、定点零售药店、互联...

    时间:04-21
  • 体育交流奏响睦邻友好旋律(体育大看台)

      我国教练员在指导马来西亚运动员练习武术。  本报记者 陈 斌摄">  我国教练员在指导马来西亚运动员练习武术。  本报记者 陈 斌摄  吴为山(左)与朋友在2024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大理马...

    时间:04-21
  • 我国首次全面掌握青头潜鸭种群信息

      本报北京4月20日电 (记者董丝雨)记者从国家林草局获悉:全国青头潜鸭越冬同步调查近期完成,确定我国青头潜鸭种群数量达2555只,与2012年的1000只相比实现倍增;确定重要栖息地16处。经此次调查,我国...

    时间:04-21
  • 儿童怎样运动最能“蹿个子”(服务窗)

      春暖花开,万物生长。都说春天是孩子最能长高的季节,真的是这样吗?怎样运动才最能“蹿个子”?近日,记者采访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李欣。  李欣表示,春季的确是儿童身...

    时间:04-21
  • 小区车道已初步修缮(反馈)

      1月13日,本报“读者来信”版刊登《小区唯一车道因历史原因失管失修》,报道福建福州市鼓楼区洪山镇怡园西村小区车行道失管失修、对群众出行造成不便的问题。   记者从鼓楼区住房和建设局了解...

    时间:04-21
  • 第三方测评的边界在哪里(百姓关注)

      当下,不少消费者消费时为了避免踩坑,往往先到社交媒体上看第三方测评或建议再下单。但不少读者反映,有的测评不公正,让消费者直接踩了坑。  这些不公正的测评,有的发布人甚至没有做过实际测评,虚...

    时间:04-21
  • 谁在贩卖我们的个人信息?(法治聚焦)

      李  强绘">  李  强绘  编者按:刚刚团购了一节健身体验课,就收到健身房的卖卡促销电话;新办了银行卡,很快就会有人来问是否需要贷款……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个人信息不知不觉就被泄露,骚扰电...

    时间:04-21
  • 金融支付等高敏感场景尽量避免“刷脸”(延伸阅读)

      手机解锁、小区刷门禁、车站安检……很多时候,只需在摄像头前露一下脸就能完成身份验证。然而,“刷脸”给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会产生因人脸信息泄露导致的个人财产损失、隐私权名誉权被侵...

    时间:04-21
  • 3月财政收入增幅由负转正

      本报北京4月20日电 (记者曲哲涵)财政部18日公布一季度全国财政收支情况。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189亿元,同比下降1.1%,降幅比1—2月收窄0.5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增长0.2%,月度增幅由负转正。...

    时间:04-2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