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文化的宝库,讲好展品背后的故事,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责。对于听障人群,如何能让他们也“听懂”讲解?
基于这个问题,天津博物馆图像信息部工程师王浩萌生了做手语志愿者的念头。
王浩询问同事董一晶的意见,作为听障人士的她举双手赞成,并报名做馆内第一个手语志愿者。
真正开始尝试,他们很快犯了难。“玄武”“鼻烟壶”“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等如何用手语表达?王浩和董一晶意识到,文博语言词汇专业性太强,国家通用手语里并没有对应的词汇。为此,他们与文博和手语专家沟通,将专业文博词汇通俗化,用手语转译专业词汇所代表的含义、用途,让大家能快速明白它是什么、是用来干什么的。
“除了专业与通俗的转译,手语还有‘普通话’与‘方言’之分。”天津博物馆手语志愿者高可心说,在一次讲解中,她看到观众的手语反馈才知道,有的词在天津方言手语中与在通用手语中的手指摆放位置不一样。“平时单纯的学习背诵容易忘,但真正实践过就会记得特别牢固。”
为了让文博手语更有趣,高可心经常会在讲解历史时加入跟当下有关的内容。比如讲近代天津历史,她会提及解放北路某座小洋楼如今的样貌;讲望海楼教堂位置,会加讲旁边的狮子林桥。“这些内容与生活贴得更近,大家离开博物馆后,可以到实地去看看,全方位了解感知历史。”高可心说。
博物馆展品多,手语速度慢,讲解工作量大,如何提高讲解效率?王浩和董一晶决定拍摄视频,把讲解内容记录下来,让大家随时随地都能看到。
第一次站到镜头前,董一晶反复演练;展品周围光线暗,王浩带领团队攻克绿幕抠像技术难题;人手少忙不过来,董一晶从零开始学习视频剪辑;遇到国家通用手语库里没有的词语,他们就请教专家一个词一个词地创作……历时一年半,团队“创编”出200个文博手语词汇,并录制了206件文物的讲解视频。
如今这些视频可以在现场扫描展品前的二维码看到,也可以在线上“天博导览”微信小程序右上角选择“手语”观看。视频采用多种切换模式,结合手语、文字、语音、画面等多种形式,还配有通俗易懂的中文旁白配音,既满足了听障观众的需求,也让普通观众能更深入了解展品信息。
“做视频讲解不难,难点在于懂文博的不会手语,会手语的不懂文博,要找到一个两者都会的人很难。”王浩坦言。
2022年5月,天津启动博物馆文博手语研究培训项目,天津市首个博物馆文博手语研究培训基地揭牌,越来越多热心人士加入其中。2022年7月,天津市文博手语讲解推广人员培训(第一期)开课。到了2023年,培训范围进一步扩大,从文博延伸至文旅领域,天津市的博物馆、纪念馆、旅游景区、文化馆、区级残联组织等38家单位、50余名志愿者和员工踊跃参与。截至目前,天津博物馆志愿者已有100多人次参加手语培训。这些手语志愿者在天津市文旅行业推广手语服务,帮助更多听障人士提升文化体验,增强他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12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