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群众的“心头事”放在心头、落在手头,把“说法”变成务实的“做法”,群众的问号才能变成满意的叹号
离村返岗已有月余,终于得闲点开手机相册,指尖划过的每张照片,仿佛裹着时光的温度——雨后走访的泥泞足迹、火塘边议事时跃动的光影,还有与乡亲们并肩劳作时沾有泥土的衣袖。画面早已定格,此刻却鲜活地浮现眼前。
2023年2月,我到贵州省三穗县永兴村担任第一书记。看着陌生的一切,我默问自己:“能做点儿啥?”乡亲们也犯嘀咕:“第一书记这么瘦小,能熬得住吗?”“怕是来镀金的吧!”……一个个问号,让我有一点压力,但更多的是动力。我默默下定决心,要用实际行动,把这些问号逐一拉直,变成叹号。
每天穿行于村寨阡陌,一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一边在闲聊中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必须迈开步子,融入群众,用真心换取民心。
一次入户走访,路上偶遇离任20余年的老村干,我们在古树下席地而坐,听他感慨:“为老百姓做的实事,大伙儿都会记在心里。”
返程路上,老党员的话一直在耳畔回荡。回到村委会,我把收集的信息整理成工作清单。从划定共享车位到新建篮球场,从健康服务行动到用水保障升级,从探索产业发展到推进基层治理……这份清单是我与这片土地的约定。
去年春节前夕,村里开始修建篮球场。得知我跑来的经费仅够采购砂石水泥,无力聘请施工队时,村民们纷纷自告奋勇:“务工乡亲回来了,有人有技术,这活儿咱们自己干!”
施工当天,200多人扛着铁锹、推着斗车来到现场。仅用一天时间,便完成球场基础硬化。我们卸下沾满泥浆的外套,吃上热腾腾的饭菜,有人说:“赵书记,别担心,咱们一定能修好球场!”
驻村期间,一次次走村入户、一场场院坝夜话,让我恍然读懂这声“书记”背后沉甸甸的分量:那是群众对基层干部的深切期待,更是对我们的鞭策要求。
放下手机,看着窗外的璀璨灯火,心里却惦念着村子。曾经那些“能做点儿啥”的忐忑、“能熬得住吗”的疑问,在一次次深夜议事的灯火里、一回回挥汗如雨的劳作中,化作村口新立的文化墙、田间蜿蜒的机耕道和乡亲们舒展的笑容。
群众心里有杆秤。将群众的“心头事”放在心头、落在手头,把“说法”变成务实的“做法”,群众的问号才能变成满意的叹号。
(作者为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健康科普科副科长,本报记者苏滨采访整理)
栏目投稿邮箱:rmrbzzb@peopledaily.cn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15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