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让好收成带来好收入(人民时评)

2025-07-18 08:37: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如今的麦收,真是越来越有科技范儿了。收割机装上北斗导航,开得笔直;人工智能平台瞅准收割时机,指挥机器下地;全国的收割机在哪儿忙活,调度平台上一目了然;麦粒掉得也少了,丰收的底气更足了。今年夏收,80多万台收割机在田里跑,效率比5年前提高了30%以上。

  但也不是没有困扰。网络上有人晒出了一张账单——包了近3000亩地,忙活大半年,最后算算账,只有区区两三万块钱净利润。幸好秋收还有收入,政府也会发种粮补贴,否则很容易挫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一边是高科技带来丰收,一边是不太可观的利润,揭示出现代农业发展的两大“症结”:成本之结,高科技的投入成本谁来分担?产销之结,粮食卖不上价咋办?要想让好收成真正带来好收入,就得在这两头都想出好办法。

  第一个坎:新农活的“高门槛”,谁来搭把手?

  现在种地,要想提高效益,不能再依靠“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把式。越是奔着现代农业去,越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且不论耕地租金,高产种子、无公害化肥、可降解农药、科学浇水、机器收割,哪一样都是大开销。这样的“高门槛”,必须掂量好轻重。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固然好,但如果“用不起”“舍不得用”,就无法发挥其促进粮食丰产丰收的作用。

  要让耕耘者“轻装上阵”,必须构建多元参与、风险共担的共同体。政策应该拉一把。国家给的农机补贴,让很多好机器进了村,这是实实在在的好处。未来,需进一步完善补贴机制,探索将更多智能化设备、数字化平台服务纳入政策支持范围。例如,河南新乡建成“田管家”平台,利用北斗导航与数字技术,不仅能管护农田,还能为农户调度农机,这种集约化的服务模式本身就是一种优化成本的有益探索。

  企业不妨也帮一把。企业不仅仅是设备销售方,更要成为产业的组织者和服务者。有的已经率先闯出新赛道——搞起“托管服务”。农民出地,企业出技术、出管理,收成按比例分。这样,农民不用掏空腰包,企业也能有稳定的基地和业务。国家也正鼓励培育这样的“领军企业”,让它们在产业链里多出力,降低农民使用新技术的门槛。

  第二个坎:“谷满仓”之后,咋防范“谷贱伤农”?

  科技带来的高产,若不能在市场端实现优质优价,其价值就等于在田埂上打了“白条”。一亩地能收上千斤麦子,可产量一多,市场就容易“打喷嚏”,供过于求导致卖不上价。这个坎,得跳出“卖原粮”的老路子,找到市场化的新路,才能迈过去。

  要想办法让粮食“变身”。麦子不只有直接卖这一条出路,还可以从地头进工厂,变成优质面粉、特色挂面,以及开袋即食的方便食品。产业链拉长一点,价值就高一点。有龙头企业带着干,把加工厂建在田间地头,让好粮食变成好商品,种粮者的收益才是有保证、可持续的。

  要让好品质卖个好价格。用北斗技术种出来的麦子,用智能平台管出来的麦子,品质肯定有保障。搞品牌、做认证,让品质本身就能换钱,充满科技含量和安全保障的好产品才能卖出好“身价”。

  说到底,科技是把增产的“金钥匙”,但要打开增收的“致富门”,光有“钥匙”还不够。得有人在前头帮着分摊投入成本,也得有人在后头铺好通往市场的路。只有让种地的人既用得起新科技,又能靠着新科技赚得好收入,这场科技促增收的大戏才会越唱越响亮。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18日 05 版)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