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嘛就弯绕弯呀,浪声喧呀,连着那黄河的波澜。山花儿嘛烂漫就齐争艳呀,好花儿呀红在了塞上的江南……”记者循声而至,只见61岁的张建军一手捧着曲谱,一手打着节拍,满是轻松惬意。
张建军是花儿(宁夏回族山花儿)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山花儿”结缘已多载。“1983年,我在固原当兵。那年军民联欢会上,有个老乡唱了曲‘山花儿’。说实话,歌词听不清,但调调美得很!高亢嘹亮的歌声仿佛把人拉到了辽阔清新的山野间,我一下子就入迷了!”
退伍后,一次歌唱比赛上,张建军演唱的“山花儿”,赢得马生林、张明星两位“山花儿”前辈的夸赞:“小伙子,你这嗓子很适合唱‘山花儿’!”此后,他便开始系统学习“山花儿”演唱技法及理论知识。
“尕娃儿,‘山花儿’不是炫技,是真情实感的表达。”师父朱仲禄的这句话,张建军时刻牢记。他回忆起自己唱“山花儿”时的场景,“一首歌唱得好了,能把人唱哭,也能把人唱笑。我每次站在台上,满脑子都是歌词里的故事,有时唱完了,还愣愣地站在原地,直到有人提醒才回过神来。”
“‘山花儿’的传承一定要守正创新!”秉持这一理念,张建军对古老、拗口的原生态宁夏“山花儿”进行创编,在节奏和旋律中加入现代元素,演唱中融入信天游、爬山调等技法,实现“老调新唱”。此外,他巧妙运用形体表演传达唱词意境。“很多人听不懂歌词,加上肢体语言,观众就能更好地理解。”
张建军深知,“山花儿”根植在劳动人民的田间地头,30年间,他踏访青海、甘肃、新疆、宁夏等地的乡野村落,走访民间艺人,深入搜集“山花儿”遗珍并编撰成册。正是这份坚守与热爱,张建军创作的“山花儿”独具特色,在全国各类民歌赛事中屡获大奖,收获了“花儿王”的称号,并受邀前往韩国、塞尔维亚、希腊等多国表演。
为了让“山花儿”传播得更远,2013年,张建军在盐池县文化馆建立“‘宁夏山花儿’非遗传承教室”,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山花儿”爱好者,西北大学、宁夏大学等专业院校师生也来交流学习。他还常年下基层、进社区,免费开办“山花儿”培训班,培养出一大批民间高手。
为了让“山花儿”的种子在下一代心中生根,2020年,他创办“‘宁夏山花儿’红领巾传承班”。“教娃娃们可不容易,得把‘山花儿’编成适合他们唱的调调。”于是,他精心编排了《抓蚂蚱》《雪白的鸽子》等曲目,亲自教授孩子们。他也常带着这些“山花儿”小学员去校园、敬老院、社区、军营等地。在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歌声中,越来越多的人也爱上了这古老的调调。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20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