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集装箱变身共享舞台(解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2025-07-21 05:41:00

来源:人民日报

  晚上8时许,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庄市街道的开元广场,不少市民聚拢到一座奇特的集装箱前,跟着音乐的节奏打起节拍。

  定睛细瞧,这是一个由集装箱改造的舞台。舞台上,来自宁波工程学院的大学生摇滚乐队正在演出,台前常备的十几张条凳早已没了空座。

  舞台空间不过27平方米,投影仪、音响、话筒、灯光等设备却一应俱全,集装箱后面还有一个小型更衣间,一些演员正在化妆。

  “以前去专门场地演出需要付费,这里不仅离学校不远、客流多,还可以免费预约使用。”乐队贝斯手、大二学生林洋印说,他们的乐队早已成为这里演出的常客,随着表演次数的增加,乐队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舞台的“诞生”,源于当地对一个问题的探索——城市里能不能创造一个共享演出空间,既给普通人展示自我的机会,也让更多老百姓充分感受艺术魅力?

  这个由集装箱改造而成的智能共享舞台,便是镇海区文广旅游体育局的探索。作为集演出、沙龙、讲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共享空间,它还有一个名字“A—BOX”,目前这种共享舞台已在镇海区开元广场、金色广场、湖滨广场、宁波植物园和秦山村5处公共空间落地。

  “打开微信,进入‘浙里文化圈’小程序,通过认证成为志愿者,然后选择场地、填报信息预约即可。”共享舞台资深用户吴必友向记者演示起来:首先填写演出日期、名称、演出类型等,再提交审批,一般24小时之内就能申请成功。演出开始后,签到打卡,结束后上传演出视频,就完成了使用共享舞台的“闭环”。

  “我基本上每周都会申请,带孩子们过来演出,让他们展示自我。”看着孩子们在舞台上的表演越来越精彩,吴必友感到很欣慰。

  鼓槌挥舞、鼓声激昂,在观众的喝彩声中,7岁的王一歆结束了第五次登台表演。从害怕登台到从容不迫,王一歆说:“这个黄色集装箱已经是我的好朋友了。”

  29岁的朱珊珊同样收获满满。在宁波一家科技企业工作的她,去年报名了架子鼓青年夜校课程,学习一年后和其他年轻人一起登台演出,圆了自己的表演梦。

  据统计,智能共享舞台的演出中,超过50%的节目都由民间团队自主申报。一年多来,仅开元广场的共享舞台已举办近百场活动,内容涵盖歌舞表演、非遗展示等,吸引了近50家团队和机构参与。开元广场全年累计新增客流超10万人次,带动综合营业额增长5%。

  “开放包容的舞台,让每个人都有机会站在聚光灯下,成为文化表达的主角,为城市文化发展输送新的力量。”镇海区文广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张琳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21日 11 版)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