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李秉宣摄
"> 马少利(左二)向战友演示专业工具使用方法。
新华社记者 李秉宣摄
碧海蓝天,战舰列阵。一声急促的警铃骤然划破海空宁静,东部战区海军某护卫舰支队资阳舰主炮区队长、一级军士长马少利,如离弦之箭冲向战位。瞄准、锁定、击发!“轰!”炮弹出膛,烈焰喷涌,精准命中目标!
这令人惊叹的速度与精度,是马少利二十七年如一日向战为战、精钻细研的缩影。军旅生涯中,马少利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被表彰为“全军军事训练先进个人”。
“没有什么天赋,只有日复一日的努力”
新训那年,马少利因专业知识扎实被抽中参加某型主炮专业比武。他和战友并肩作战,在比武中夺得团体第一名,获得了优秀士兵荣誉。
下连后,本以为能到主炮岗位的他,被分配到某导弹护卫艇担任高射机枪手。为了驾驭心仪的主炮,很快熟练操纵装备的他,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任务间隙和主炮班的战友学操作、练技能,厚厚一本笔记写得满满当当。一年后,他如愿转岗成为主炮兵。在一次实弹射击考核中,当时考核命中1发即为合格,马少利取得命中8发的优异成绩。
2012年,海军组织维修技能比武,比武的舰炮型号和他平时实操的舰炮不同。他从头开始学,一个多月里,把一座炮拆装了上百遍,直至形成肌肉记忆。最终,他在比武中夺得专业组第一名,被海军评为“专业技术能手”。
“装备就像不会说话的伙伴,你要学会照顾它,读懂它。”从认识一张电路图开始,到熟练掌握各型舰炮的结构原理,马少利凭着一股钻劲,从“小白”蜕变为“行家里手”。
“没有什么天赋,只有日复一日的努力。”马少利这样总结自己的成功秘诀。
“只有平时跟自己过不去,战时才能让敌人过不去”
装备更新换代,马少利的学习脚步从未停歇。
当部队迎来“小艇换大舰”,他成为首批接舰舰员。面对国产新型舰艇上更先进的舰炮系统,强烈的本领恐慌感促使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他拿着图纸反复研究,发现某系统设计存在改良空间后,大胆向厂方提出多项革新建议,其中8项被采纳。
2017年某舰入列,马少利任舰炮班班长。不到一年,他就奉命参加海军舰炮实弹射击竞赛性比武考核。
马少利带着全班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查机械部位的每个零部件,查电气设备的每条芯线,分析每发弹着数据……考核结束,该舰实现首发命中,成绩位列参赛各舰第一。
入伍以来,先后在4型舰艇、6型舰炮岗位工作过的马少利写下了15万余字的学习笔记。为摸清主炮射击规律,他抓住每次实射机会,分析实弹射击数据:舰炮随舰体摇摆的幅度、炮弹出膛后在风向影响下弹道变化的角度都是马少利研究的重点,不断提升舰炮首发命中率和射击效能。他说:“只有平时跟自己过不去,战时才能让敌人过不去。”
舰炮发射可控时间极短,反应速度关乎胜负。马少利常说,“战争一旦来临,要让炮弹长上眼睛,克敌制胜!”
“一个人强不算强,团队强才是真本事”
“一个人强不算强,团队强才是真本事。大家都学懂弄通,才能提高战斗力。”作为单位枪炮专业带头人,马少利毫无保留地将经验和技能倾囊相授。无论是本舰战友,还是其他舰艇、院校的同行,只要有人请教,他都耐心解答。
“如果有一天我退休了,这些技术怎么传给战友?”马少利深知言传身教之外,经验知识系统性传承的重要性。带着这份紧迫感,他萌生了编写一套适合舰员使用的专业教材的想法。图文怎么制作、章节怎么编排、文字怎么表述……第一次编书、写教材,困难远远超出他的想象。
对此,马少利利用休假时间跑到院校、设备厂家请教学习,向专家、教授求取“真经”。由于舰炮结构复杂,特别是画图时需要一鼓作气,马少利干脆把被褥搬到了办公室。
700多个日夜,利用电脑软件画图、撰写文字。最终,《某型舰炮电气原理与维修》《某型舰炮日常维护与常见故障排除》相继完成,极大提高了装备使用效能。前者作为“军队重点建设教材”被海军某大学采用,并作为海军统编教材出版。
“目前支队大部分枪炮专业骨干都是我带的兵。”马少利言语中透着自豪。担任班长20多年来,他培养出多名技术骨干,分布在各个舰艇,其中多人担任舰艇长、成长为高级军士。
(刘礼鹏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23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