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陇原大地,节水有道

2025-08-13 09:28:00

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四季分明,干旱少雨。近年来,甘肃全面实施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行动,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区域性供水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农田灌溉水得到有效利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显著提高,全社会节水、惜水、爱水意识进一步增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先节水,后调水

天水市城区引洮供水工程杨家湾调蓄水池。水利部供图

在甘肃,如果问当地百姓哪项水利工程记忆深刻?

得到答案是引洮供水工程。

这项大型跨流域引调水工程,保障近600万群众生产生活用水,为定西、天水等5市14县区带来生命之源,当地百姓不再靠天吃饭,不再饮用高氟水苦碱水、不再“肩挑畜驼”运水种地,让“甘陇瘠苦甲天下”的传说一去不复返。

在天水市秦州区藉口镇杨家湾村,登高而望,一湖碧水镶嵌在群山间,这里正是引洮供水工程杨家湾调蓄池。距此地300多公里的洮河,沿着引水渠线翻山越岭、穿州过县,承载着人民对优质水源的期盼向天水奔腾而来,经过水厂高标准处理工艺,24小时向当地居民提供干净卫生、甘甜安全的自来水。

“水库(杨家湾调蓄池)库容达155万立方米,通常蓄水量135万立方米,这种设计防风浪,水流比较平缓稳定,以便从上游稳定取水,供给下游水厂。”甘肃水投天水水务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杜云龙介绍。

自通水以来,引洮供水工程运行平稳,水质稳定达标。高原夏菜、马铃薯、中药材、青储饲草等特色产业在受水地区蓬勃发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河湖逐步呈现,沿线百姓长期稳定地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这是受水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一贯要求。

兰州新区高效节水农业马铃薯喷灌。水利部供图

“引洮河水解陇中渴是几代甘肃水利人夙愿,如今这项世纪工程圆梦了,要倍加珍惜,”杜云龙坚定表示,“我们这里开展了相应工程配套设施建设,涵养水、抓节水、优配水、保供水、防洪水,绝对不浪费每一滴引调水。”

目前,引洮供水工程多措并举推进精准调度,整体水损控制在7%以内,实现“引得来、用得好”,持续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更好地惠泽陇原大地。

节水引来花果香

天水市花牛苹果种植。水利部供图

“你可能没来过天水,但是你肯定吃过花牛苹果!”一句网络流行语,阐释着广大网友对红似火、软如棉的花牛苹果热切追捧。

在天水市麦积区城郊南山,漫山遍野的苹果树映入眼帘,道路崎岖蜿蜒,山间地头弥漫着果木草本的清香。

花牛苹果远近闻名。武正全是当地苹果种植大户,回忆起当年刚起步的艰辛,感慨万千,“当年这里沟壑纵横,土地贫瘠,苹果产量少得可怜。政府修梯田,造林子,加泵站,山上环境越来越好,苹果产量也蹿起来哩。”

如今,基地里都安装了数字智慧监测系统,墒情、湿度、温度一目了然,滴灌设施可以将养分精准输送到每棵果树。此外,花牛镇成立了苹果供销合作社,共担风险,共享利益,按照当地人话讲,“技术好的管种植,口才好的管销售,有钱一起赚!”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在干旱地区有了水就有了一切可能。据了解,通过新修梯田、营造水保林、兴修提灌工程等生态保护修复措施,南山花牛苹果基地实现“水不下山、泥不出沟”,苹果总产量达22万吨,总产值突破8亿元,带动3镇25村9163户4.13万人受益。

甘肃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凭借着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这片西北大地不仅培育出了有口皆碑的花牛苹果,切花玫瑰同样是一面金字招牌。

步入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4号温室,水肥灌溉系统、自动植物补光,数字技术精准调控每个细节,确保玫瑰在不同生长周期都能享受最优生长环境,实现全季节、全天候稳定生产。

作为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温室配备50吨级园艺净水制备系统,形成精准灌溉闭环,水肥利用率提升至90%,较传统农业更节水、省肥,人工成本降低70%,实现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双突破。

兰州新区现代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王奉军表示,“根据切花玫瑰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我们定制了专属灌溉配方,实现水分与养分的精准输送,相比传统大水漫灌,能节水30%以上。”

据了解,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主要种植娜欧米、雪山、洛神等30余种切花玫瑰,畅销国内70多个城市,远销东亚、东南亚以及中亚,年产能近1亿枝,年产值约2亿元,解决就业岗位600人以上。

减排,为工业增效

“节约用水是企业责任,公司高度重视节水工作,‘十四五’期间,共计实施节能节水技术改造项目6项,投资金额达5872万元,累计年节水量198.22万吨。”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总工程师蒋鹏飞对这些数据如数家珍。

作为用水大户,兰州石化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生产,强化水资源循环利用。今年3月,兰州石化建成投用炼油区除盐水系统优化项目,实现原水预处理工艺和反洗水回用技术升级,反洗水回用率大幅跃升,制水单耗下降。为降低蒸汽管网散热等方面的能耗,2月份开始,兰州石化通过增加回收酸性水装置产生的净化水到生产装置中,既保证了电脱盐水用水水质、加氢装置的防腐蚀要求,又节约了新鲜水和除盐水的用量,还省下了污水处理费用,实现“一箭三雕”。

在兰州石化公用工程一部,进入正门迎面矗立着“量水而行,节水优先”宣传牌。兰州石化公司生产运行部副部长李冬刚手指宣传标语向笔者表示“外排水和雨水都是宝,不能浪费这些水资源。”他转身指向不远处的污水处理厂,“污水经处理后,可用于消防水系统补水,也当作在炼油污水处理装置的原料水、废碱装置用水及绿化环卫用水,最大限度的回用外排污水,降低新水耗量和外排污水量。”

2025年,兰州石化通过持续深化水效管理,制水单耗、蒸汽量等关键指标不断优化,将节水和减排工作纳为一体化研究,坚持“高水高用、低水低用、中水回用”,着力实现年80万吨的节水目标。今年前5个月,该公司用水量同比降低11.1%,污水减量创历史新高。

天水市城区引洮供水工程杨家湾调蓄水池。水利部供图

兰州石化在用水效率和效益上稳步提升,是甘肃工业节水持续发力的效果呈现。2024年,甘肃工业用水总量6.40亿m³,占用水总量的5.4%,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为90.2m³、18.3m³,较2020年分别降低19.4%、21.5%,有力保障了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用水安全。

  • 相关阅读
  • 黄河实现连续26年不断流

    人民网北京8月13日电 (记者欧阳易佳)据水利部消息,8月12日8时,位于黄河最下游的国家水文站——利津水文站测得实时流量588立方米每秒。至此,通过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黄河已实现自1999年以来连续26年不...

    时间:08-13
  • 成都世运会丨残疾人柔术首次亮相 中国队收获一金一银创历史

    人民网成都8月13日电 (记者胡雪蓉)8月12日,成都世运会柔术项目进入收官日。在首次亮相世运会的残疾人柔术比赛中,中国队选手发挥出色,郭奥/李雨财夺得肢体残疾混合双人金牌,潘天佑/王文强收获视力残疾混...

    时间:08-13
  • “出海”又“出圈”的中国品牌(市场漫步)

      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见证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由强向精,折射万千外贸主体磨砺创新、开拓进取    今年,国际市场的大舞台上,中国品牌的身影越来越多: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喜茶概念店首日销量突破3500...

    时间:08-13
  • 创新消费场景 千年古城焕新生(新视窗·一条街一座城)

      夜晚的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游人如织。">  夜晚的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游人如织。  游客在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一苇书坊阅读。  图片均为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提供">  游客在东南邑历史文...

    时间:08-13
  • 黄河实现连续26年不断流

      本报北京8月12日电 (记者王浩)8月12日8时,位于黄河最下游的国家水文站——利津水文站测得实时流量588立方米每秒。至此,通过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黄河已实现自1999年以来连续26年不断流。  ...

    时间:08-13
  • 漫山遍野的绿,就是聚宝盆(家乡的山水能生金)

      吴起县荒山披绿装。">  吴起县荒山披绿装。  吴起县果农喜获丰收(资料图片)。  以上图片均为吴起县委宣传部提供">  吴起县果农喜获丰收(资料图片)。  以上图片均为吴起县委宣传部提...

    时间:08-13
  • 海浪变身“移动充电宝”

      广东珠海以南海域,一座银灰色的三角形装置随波起伏。它高27米,重约6000吨,平面面积超3500平方米,相当于约8个篮球场大小。  这里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

    时间:08-13
  • 一张信息网,兜牢健康保障底线(民生一线)

      村医索朗丹增(左)为村民进行健康检查。  本报记者 徐驭尧摄">  村医索朗丹增(左)为村民进行健康检查。  本报记者 徐驭尧摄   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纳尔乡芝萨村卫生室里,村医索朗丹增...

    时间:08-13
  • 一炉铁能变出“千种钢”(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探访“一五”老厂)

      整装待发的武钢有限高铁重轨。">  整装待发的武钢有限高铁重轨。  上世纪70年代,工人们正在安装热轧厂粗轧机配件。  以上图片均为武钢有限提供">  上世纪70年代,工人们正在安装热轧...

    时间:08-1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