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墙红顶的拉贝故居3D打印模型,把观众的思绪带回上世纪30年代的南京;栩栩如生的彩色照片,让拉贝从影像中“走”了出来;观众扫一扫二维码,就能和“拉贝AI”对话……当地时间8月15日,兼具历史感与科技感的展览——“我的邻居:约翰·拉贝”在拉贝的家乡德国汉堡开幕。中德各界近百名嘉宾齐聚一堂,共同缅怀这位“南京好人”。当天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回顾拉贝等国际友人的义举具有重要意义。
约翰·拉贝1882年出生于德国汉堡,曾任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华代表。1937年,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并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面对暴行,拉贝以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身份,与其他在华国际人士一起为20多万中国人提供庇护所。他用私人庭院收容超过600名难民,并在日记中记录日军暴行真相。《拉贝日记》成为研究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本次展览由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中国驻汉堡总领馆、德中交流协会共同主办。南京大学德语系主任陈民介绍:“拉贝故居紧邻南京大学,我们将拉贝视为‘邻居’。展览以‘记忆、联结、友谊、感恩、和平’为关键词,通过青年学生的视角重温这段历史,以创新方式传播拉贝的人道主义精神,让更多人从中思考人类共同的情感纽带与和平的价值。”
“拉贝有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把救人置于一切之上。”德中友好协会联合会主席卜布感慨道,拉贝以非凡的勇气守护安全区,想尽办法让难民免遭侵害。在黑暗中,他用行动传递人性温暖,努力让世界变得美好。
拉贝的曾外孙克里斯托弗·赖因哈特在展览现场久久驻足。他说,拉贝对中国充满感情,在南京沦陷的危难时刻,他坚定不移地为难民争取生的希望,并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那段悲惨历史。“《拉贝日记》是构建完整历史拼图的重要部分,在人类的共同记忆中不可或缺。”赖因哈特说。
“拉贝的故事我早已听说过,我还曾去南京参观过拉贝故居。”莱比锡大学孔子学院执行院长田亚明告诉记者,“今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展览格外有意义,提醒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田亚明表示,展览让更多德国民众了解拉贝的英雄事迹以及他在那个特殊年代的心路历程。
“通过科技手段,历史被赋予新生命、展览变得更有活力。”莱比锡大学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乌尔里希·施奈德表示,拉贝深爱中国人民,在那个动荡年代,他坚守信念,始终追随内心,做出了令人惊叹的善举。“南京大屠杀是真实发生的事实。拉贝故居是希望的象征。”施奈德说。
中国驻汉堡总领事丛武在开幕式致辞中说:“在纪念历史的同时,我们更应着眼未来。回顾过去,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避免悲剧重演。以史为鉴,向史而新,方能更好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成果。”
(本报德国汉堡8月20日电)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21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