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22日电 (方经纶)生物制造是一种新兴的生产技术,能利用细胞、酶等生物体作为生产工具,通过生物过程来合成或加工产品。那么,当前我国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情况如何?
8月21日,在2025中国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论坛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张学军介绍,近年来,我国生物制造发展跑出“加速度”,原创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成果产业化步伐持续加快、代表性行业企业竞相发展,生物制造领域的科技创新对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催生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当前,我国先进生物制造产业规模已达万亿元,透明质酸、人工合成淀粉等新兴领域实现与发达国家并跑或领跑,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秘书长吴赴清在发布会上表示,生物制造具备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潜力,将会带来重构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模式、替代传统天然产物的获取方式、颠覆传统农业的种养殖模式等一系列重大变革。
在医药行业,利用基因工程菌株生产的胰岛素,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在能源行业,利用植物油或动物脂肪生产的生物柴油,已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未来,生物制造对传统制造模式的优化与更迭将成为趋势,各种新成果、新产品将不断进入市场。”吴赴清建议各方共同推动新产品安全评价和市场准入等相关标准制度的完善优化,营造更加宽容的政策环境,让更多创新成果和新产品能快速进入市场,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产品和新标准。
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生物制造产业天然具有知识密集型特点。吴赴清表示,目前,发展生物制造产业还有一些核心技术需要各方协同攻关。
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生物制造中试能力建设平台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7年,力争培育生物制造中试能力建设平台20个以上,服务企业数量超过200家,孵化产品400个以上。
“当前,生物制造领域已进入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加速的关键阶段。”吴赴清指出,科研机构应该联合创新企业等多方共同搭建创新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的平台,让实验室研究与中试验证之间衔接更加通畅。同时,考虑到生物制造创新周期长,建议更多“长线资金、耐心资本”进入该领域。
构建友好发展环境同样重要。张学军表示,2025中国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论坛将推出生物制造领域颠覆性创新成果、成果转化优秀案例征集分享,还将助力产业宣传普及,让生物制造落地更多应用场景、进入更多资本视野、实现更多成果创新。
多地竞相加大布局
“十四五”以来,多地加快布局生物制造产业新赛道,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设产业创新中心,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
常德市人民政府市长周振宇介绍,近年来,常德市加快创建国家级生物科技和生物制造产业先导区,聚力推动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1-7月,常德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链产值增速达到23.5%。
7月,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常德市促进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若干规定》,这是我国第一部促进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常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苠睿表示,该法规采取“小快灵”的立法体例,用最简短的法律条文解决产业发展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王苠睿同时介绍,该法规通过一事一议柔性引才、股权期权激励人才等制度,化解企业人才结构性问题,同时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投资基金,出台金融支持政策,保障用地用能需求等措施,降低企业要素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