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在山西是什么样子呢?
是冲破晋陕峡谷的束缚奔涌而来,在壶口处骤然收束,应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迈壮阔;也是流经平川沃野的温柔舒展,在鹳雀楼前静静流淌,载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悠远意境。
山西临汾永和乾坤湾。人民网 卢鹏宇摄
滔滔黄河水,流经山西4市19县,蜿蜒965公里。近日,人民网“行进中国”调研采访团走进山西,感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路。
植绿固土,绘就生态新颜
树,在忻州偏关最寻常,却又最难得。
偏关县林业局退休干部王志敏感慨:在南方,一棵树十年便亭亭如盖;但在偏关一些地方,有的树三十年也只能长成“小老树”。
黄河自内蒙古折而向南,从偏关老牛湾进入山西。作为黄河入晋第一县,40多年前,这里因植被稀少,每逢降雨便会“泥流滚滚入黄河”。
偏关开始通过种树治山增绿、涵水固沙。但偏关的山,偏偏是坡陡土浅石硬,栽树成活难、成林难、施工难。偏关人就在石缝里用电锤打坑,在盐碱地中改良土壤,在风沙口处设置沙障。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找到了适合当地的造林方案。
位于偏关县的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人民网 卢鹏宇摄
“现在偏关人依然在种树,但已大不同。”王志敏介绍,会选常绿树、彩叶树、花灌木等树种对黄河沿岸进行景观绿化,这样可一次成林成景,形成长城、黄河、关河三条总长130公里的防护林带。
5年来,偏关黄河沿岸林木绿化率达60%以上,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5.17万亩,退化林修复14.5万亩。一棵棵树木构筑起黄河坚实的生态屏障。
滚滚黄河自老牛湾一路南下,奔流至临汾永和县。这里地处黄河中游,与偏关地貌不同,大小2500多条沟道纵横交错,35万亩耕地中,超70%是丘陵山地,水土流失严重制约农业发展。
“过去种的是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种地靠天吃饭,遇到严重干旱年景,全家仅靠40多亩沟坝地生活。”白家崖村村民陈晋生对记者说。
作为国家首批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县,永和县探索出坡耕地改造、坝滩联治、经济林栽植、荒山造林、设施改善“五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新模式,把贫瘠的山坡地变成高产田。
临汾永和层层梯田。人民网 卢鹏宇摄
“昔日坡地已变成平坦的梯田,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如今种了160亩玉米的陈晋生感慨,“地好了,产量大幅提升,每亩能增收400多元。”
山西持续推进生态治理,加强淤地坝建设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保持能力不断增强。“十四五”以来,山西新建淤地坝270座,治理坡耕地70多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329万亩,水土保持率达到65.5%。
治污清源,守护黄河血脉
“想不到吧,这里曾是自然形成的污水坑。”晋中介休市义安镇中街村村民张海厚指着一万立方米容量的中水蓄水池说。
中街村南一公里处便是汾河,它是黄河在山西最大的支流。由于中街村地势低洼,雨季排水不畅,再加上生活污水乱排,污水聚积成臭水塘,严重影响汾河生态。2023年,介休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中街村黑臭水体治理位列其中。
中街村工作人员进行生态滤床养护。人民网记者 焦博文摄
“看!中水蓄水池里种了黄菖蒲,形成生态塘,水质可达地表水五类标准,不仅能作为村里绿化用水,还可给附近企业供水。”赵鹏说。
在山西,废水不仅可以二次利用,这脏兮兮、臭烘烘的“废物”还打通产业链,转化成城市所需、百姓所求的“好物”。
来到位于太原清徐县的山西煜昊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厂区,没有熏人的臭味,只看到一间间全封闭车间。
该公司副总经理解建宇介绍:“容积5000立方米的储存池下有一套巨大的搅拌设备,将脱水后的污泥持续搅拌直至打散,再混合其余固体废弃物,成为砌砖建材的粉末状原料。”
太原市汾河公园碧波荡漾。人民网记者 王帆摄
曾经的“废水”,成为稳定的“第二水源”;过往的“渣泥”,变成可利用资源……这些变化离不开山西“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的持续推进。
该工程2023年6月启动,计划3年时间,以285个工程项目为支撑,筑牢黄河中游生态屏障。工程聚焦水质改善,统筹水网建设、防洪能力提升、黑臭水体治理等,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水陆域一体谋划,治污、调水、清淤、增湿、绿岸一体实施,目前已取得初步效益。
2024年,山西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部达到四类及以上水质,优良水体比例94.7%,其中黄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1.5%,汾河入黄口庙前村断面首次达到三类水质,黄河干流(山西段)连续3年保持二类及以上水质。
大道通衢,激活沿黄经济
“船筏日夜忙,商贾满客栈。”说的是吕梁临县碛口古镇。这里曾是黄河重要商贸渡口,被誉为“九曲黄河第一镇”。
与之相邻的李家山村,窑洞层层排列,错落有致,风格独特,有北方黄土高原“小布达拉宫”之称。后因黄河水运衰落,山区地形阻隔,曾一度沦为“交通死角”,鲜有人至。
“李家山的山来李家山的水,李家山的山山水水真是美……”悠扬嘹亮的民歌在山坡上回荡。
唱歌的是村民杨艳梅,她正带着游客漫步村道。天生好嗓子的她,一边给游客讲着李家山的故事,一边即兴唱起村民改编的信天游。“带游客转村半小时以上收30元讲解费,最多一天带15个团。”
这边山梁上歌声婉转,那边半山腰的陈玉香正忙着直播介绍家乡的美景好物。2022年,60岁的她在儿子的帮助下,当起了视频博主。犁地、做饭、唱小曲儿的日常农村生活意外走红网络,如今她已拥有40余万粉丝。
像杨艳梅、陈玉香这样,不少李家山人借乡村旅游东风换了新身份,成了讲解员、民宿老板、饭店老板。如今李家山村年游客超10万人次,收入达200余万元。
李家山村村民和游客互动。人民网 卢鹏宇摄
从曾经的“交通死角”到如今的“热门打卡地”,李家山村的蝶变得益于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全面贯通。
2024年10月,这条全长1238公里的旅游公路全线通车,将一个个像李家山一样的乡村以及旅游景点巧妙连接,融入沿黄“黄金旅游带”,游人纷至沓来。
依循“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的思路,山西沿黄各地探索出地域特色高质量发展路径:忻州河曲借黄河晋陕大峡谷发展旅游,还鼓励村民房前屋后种海红果树,实现美环境、增收入;运城临猗整合滩地建水产养殖基地,让大闸蟹、小龙虾、莲藕等山西“水特产”享誉全国。
曾几何时,黄河“体弱多病”,水患与生态脆弱困扰流域;而日复一日“植”此青绿,终于织就千里黄河画廊。相信,蓬勃的三晋大地未来将“更上层楼”!
(刘红、马立明、桑莉媛、麻潞、赵芳、武笑、卢鹏宇、董童、张超宁、马梦迪、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