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吴杨泽 王鹏翔 通讯员冯涛)“这块肉没问题!”近日,在山西省沁源县某农贸市场内,沁源县检察院检察技术人员、“科技小子”团队成员李沁峰手持采样器,从肉摊上切下一小块羊肉,放入PCR仪器后,不到半小时便有结果出炉——“100%羊肉,未掺杂其他肉类”。
一个月前,沁源县检察院“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接到举报,称辖区内部分超市和集贸市场所售猪肉存在异常。有居民反映,买回家烹饪的红烧肉“颜色发暗、肉质柴硬,完全不像从前那样油亮软糯”。收到线索后,该院公益诉讼检察官联合相关行政执法人员第一时间前往超市、集贸市场等地对肉类进行采样。该院“科技小子”团队成员携带专业设备一同前往。
“过去遇到可疑肉制品,通常需要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鉴定,不仅成本高,且耗时长。”李沁峰向记者介绍道,“如今我们配备了这套生物基因鉴定平台(PCR仪器),通过DNA分子比对技术,可在半小时内精准锁定肉制品物种来源,极大提升了取证效率。”
针对检测中发现的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不合格肉类产品,沁源县检察院依法进行行政公益诉讼立案,并向市场监督管理局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对辖区内肉类产品销售环节开展全面排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肉制品行为。收到检察建议后,市场监督管理局高度重视,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违规售卖不合格肉类产品的商家进行行政处罚,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立案调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
“检察技术一般是幕后工作,虽然看起来有些神秘,却是检察办案的重要支撑。”沁源县检察院检察长高庆祥说。
沁源县地处山西省中南部、太岳山东麓,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招不来人、留不住人”。检察办案水平和法律监督质效不高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检察干警。面对困局,沁源县检察院于2019年组建了一支数字检察团队,用数字化手段助力突破办案瓶颈。6年来,“科技小子”团队坚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成功研发了“益+绿色沁源”公益诉讼监督平台、水资源保护类案监督模型、社区矫正脱管漏管法律监督模型等。如今,“益+绿色沁源”已升级为“益+绿色长治”公益诉讼平台,在长治全市检察机关范围内推广;水资源保护类案监督模型则在全国检察机关推广。
科技不仅让司法更精准,更让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有了“数字守护者”。这个曾经面临人才短缺的山区小院,如今用技术创新打破困局,让人们看到了数字检察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蓬勃生命力。
来源: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