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山东日照金沙滩上,游人如织。
而在日照国家海滨森林公园内,由日照市东港区人民法院山海天人民法庭与民宿行业协会设立的“旅游普法摊位”,也已成为海滩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是外地人,就来日照旅游三天,发生纠纷有没有快处通道?”“在网上订了民宿,到时间没入住,后续还能退费吗?”对于游客的问题,工作人员都耐心地一一进行解答,法条和术语化作通俗话语,在海风中流动。
近年来,得益于当地大力推动民宿产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民宿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仅精品民宿就超过1700家。而每年旅游旺季,因订房退房、住宿服务等产生的纠纷也较多,该类纠纷标的额较小、调解难度大,一旦处理不好,极易影响民宿正常经营发展。
针对上述情况,日照法院加强与民宿行业协会协调联动,这不仅体现在景区普法里,更体现在涉民宿旅游纠纷的联动快处中。
前不久,来自安徽的李女士在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一家颇具特色的民宿入住时,半夜起床意外滑倒受伤,到医院治疗后,其与家人将民宿诉至法院。
如何既公正高效解纷,又形成示范效应?山海天法庭将庭审搬到了离民宿较近的桃花岛景区巡回审判点。
敞开的大门,吸引着好奇的游客驻足旁听。受邀参加旁听的,还有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文旅局工作人员、卧龙山街道旅游纠纷调解委员会调解员,以及当地民宿行业协会的多家民宿业主代表。
“民宿的马桶有裂缝往外渗水,民宿提供的一次性拖鞋也不防滑,这些是导致我半夜进卫生间滑倒的主要原因。”李女士激动地说。“设施渗水没有及时检修维护,我们确实有责任,但顾客没尽到注意义务,也有一定的责任。”民宿老板辩解道。
为更好更快地实现止争化讼,法官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决定联合旅游纠纷调解委员会及民宿行业协会分头做调解工作。经过两个小时的条分缕析,双方从“言辞激烈”慢慢走向了“握手言和”,民宿老板当天赔偿了李女士必要的医疗、住宿等费用8000元。
“今天的庭审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服务及日常设施维护的短板。”一位民宿业主听得格外认真。
“这场庭审也像一把尺子,不仅量出了纠纷解决的尺度,更让游客和从业者触摸到了法治的温度。”旅游纠纷调解委员会调解员感慨道。
为贯彻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关于“民营经济组织与其他各类经济组织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市场机会和发展权利”等规定精神,结合审判职能,日照市中级人民法院专门出台了服务保障民营企业发展的12条意见,同时全市法院致力于“最优解”的“法院﹢商会”联动解纷司法实践。一年多来,全市法院联合工商联、总工会、行业专业调委会、行业协会等于诉前、诉中解纷1500余件,到120家民营企业开展“联合会诊”。
离开海滨,来到日照腹地,在连绵起伏的五莲山、九仙山南侧,被誉为“江北石材第一镇”的五莲县街头镇,则是另一番经济脉动的景象。这里石材产业兴盛,交易活跃,随之而来的经济摩擦也难以避免。
一起石材买卖合同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僵持不下:河南某建筑公司以石材存在色差等“质量问题”为由,拒付五莲某石材企业80万元尾款。双方各执一词,互不让步。
五莲县人民法院街头人民法庭受理此案后,征得双方同意,启动了“法庭﹢石材产业联盟”调解模式。
在五莲县石材产业园的调解室内,一边是石材产业联盟的专家从石材特性、行业标准等专业角度抽丝剥茧,“天然石材的色差属于自然物理属性,行业内普遍接受上下约5%的色差范围……”另一边是法官依据民法典相关条款,厘清双方在合同履行中应承担的检验义务与法律责任。
一个讲透了“行规”,一个阐明了“法规”,如同解开症结的双保险。仅仅两周,“现场勘查﹢专业评估﹢法律释明”的组合拳即发挥效力,双方达成了“补货﹢减免﹢分期付款”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日照中院党组书记、院长鲁燕表示:“‘法院﹢商会’的解纷模式以调解促治理,‘抓前端、治未病’,高效、便捷、低成本、不伤和气地化解涉企纠纷,既减轻了企业诉累,又维护了商业合作关系,实现了双赢多赢共赢。”(记者 闫继勇 通讯员 张晓燕 胡科刚)
来源:人民法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