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增长放缓脚步、农民工队伍迅速枯竭、正在接近“刘易斯拐点”……日前,有报道称,中国“农民工时代”走向终结。
陕西作为我国西北农村劳动力资源大省,我们不禁要问,我省的“农民工时代”走向终结了吗?目前,在经济新常态下,我省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又呈现哪些新动向、新趋势呢?
日前,记者通过走访我省人社部门、人力资源市场、用工企业及部分劳务输出大县,发现随着劳动力总量供给的减少、省内就近就地转移人数的增加、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潮的涌动及城镇化大背景下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推进,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悄然发生着变化,可以说,陕西已走到了“农民工时代”的拐点。
总量达峰值 未来10年将锐减
记者在省人社厅了解到,相比之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的快速增长,近几年,我省农民工总量稳定在650万人左右,去年为693万人。
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农民工时代”拐点的主要标志就是农民工队伍的萎缩,从我省目前的情况来看,去年人数基本已达到峰值,再往后持续增加可能性不大。据预计,到2020年,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将会缩减至400万人。
5月15日,记者来到我省劳务输出先进县山阳县。山阳,是商洛市的第三人口大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因山大沟深,耕地相对较少,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山阳农民就开始外出务工,为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最早的县之一。
据山阳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2年至2014年,山阳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呈持续下降趋势,分别为12.5万人、11.9万人和10.8万人。
为了掌握我省农村劳动力的一线数据,今年,省人社厅劳务交流指导中心选取了我省宝鸡市岐山县凤鸣镇北郭村、渭南市富平县城关镇迤山村、延安市吴起县吴起镇金佛坪村和汉中市留坝县火烧店镇堰坎村四个典型村进行了入户调查。据统计,仅从年龄构成看,4个样本村被调查的5792人(占总人口91%)中,26-50岁的农村人口达2257人,而7-25岁的农村人口只有1306人。根据这组数据,可以想见,10年之后,4个村的农村劳动力人数将大幅减少。
就近就地转移人数过半
5月14日,在西安市人力资源市场举办的福建省晋江市用工企业招聘会上,福建万兴隆集团招聘负责人叶应红向记者反映,现在来应聘的农民工一年比一年少。从2008年到2015年,公司将月固定工资从1200元提高到了2500元,外加计件提成,月工资能拿4000元,但一线员工还是短缺。
那么,我省的农民工究竟去哪儿了?以下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据省人社厅对2010年-2014年5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统计,省内转移就业占比分别为:47.51%、49.09%、52.05%、56.09%,56.67%,显然,近年来,我省农民工“孔雀东刘强摄南飞”的势头在减弱,而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距山阳260多公里的武功县,同样是我省劳务输出先进县。该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地月工资只有四五百元时,东南沿海达到了一千多元。而这几年,他们的工资虽涨到三四千元,但本地工资也在两三千元,差别不是很大,所以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降低。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待在老家,照顾孩子。
山阳县北湾村的刘文虎今年28岁,原来,他和媳妇在北京、西安相继打过工。因为开销大,两人打工一年仅能攒下一两万元。2008年他俩回到山阳后,虽然在当地挣得不多,但花销少了,一年落个两三万不成问题。“在家比打工划算”,刘文虎告诉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