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刚 通讯员 刘文丹 周文治
地处秦岭深处的丹凤县,积极探索陕南移民搬迁、产业集中区、小城镇建设、保障性住房、消费市场培育等“五位一体”工作模式,给城镇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丹凤县立足于“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定位于“搬得好、全融入、奔小康”,促使贫困群众“越级跳”,一步跨进城镇化门槛。
初夏时节的丹江两岸,一片生机盎然。沪陕高速丹凤出口处一带,楼群林立,现代化的产业园区遮天蔽日,鳞次栉比。这便是“五位一体”模式的诞生地——商镇城乡统筹示范区。
这里最早规划的是商镇老君村移民安置点。县上首批规划了2000套14栋移民楼,住建部门配套在附近新建500套保障性住房。按照“就近落实就业”原则,县上统筹安排在附近规划恒大工业园和华贸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园区吸纳移民就业,移民房充作职工“宿舍”的共生体式格局。
如何让移民搬迁户在摆脱恶劣生存环境和自然灾害胁迫后,避免陷入经济压力和社会文化认同的新困境,“五位一体”模式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县长赵晓斌这样阐述“五位一体”模式的决策立意和已有效果。
丹凤采取让移民点“粘”重点城镇的思路,突出在龙驹、商镇、棣花、竹林关等四大重点区域内规划移民点,以形成城乡一体化中的“制高点”。
在此框架内,依托移民项目实施,按照农村变社区、农民变市民、基地变园区、村庄变街道的思路,使移民集中安置示范点变成统筹城乡全面发展的“活标本”。
属于全省移民示范点之一的竹林关镇江北移民工程,全面建成后可集中安置流岭、鹄岭等大山中的搬迁户3300户1.5万余人,城镇面积扩大了三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