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域外媒体聚焦商洛
山阳县社会救助规范化创建工作纪实
阳光救助 大爱山阳
http://www.slrbs.com  2015-07-22 08:33:35  陕西农村报

  推进:严布局重公开,打造阳光救助

  五项措施,并驾齐驱。社会救助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稍有不慎,就会有人闹意见。“一碗水如何端平,在于端水人的手要平衡。”这是人们对社会救助的期待,这也恰恰是山阳县开展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镇村创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把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山阳县联合民政、监察、卫生、劳动保障等二十多个部门,成立了18个创建工作指导小组,5个督察组,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统筹协调机制、“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主动发现工作机制、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和监督监察长效机制等五项机制建设。这五项机制共同发力,推进社会救助工作的发展。

  宣传开路,舆论先行。为切实提高群众的政策知晓率,增加社会救助工作的透明度。该县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标语、公开栏、文化墙、入户宣传等方式,集中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宣传活动。同时,将及时总结出的创建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通过现场会、观摩会等多种方式进行相互交流,在全县范围内营造出参与创建、支持创建、合力创建、监督创建的良好氛围。

  夯实责任,量化考核。“谁调查,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谁抓点,谁负责”,“各级既不能越权办理,也不能失职渎职;既不能随意减少规范性程序,也不能随意设置繁杂程序”。该县在规范化创建工作中对县、镇、村三级的工作职责作了明确界定,落实了各自的主体责任。同时,不断细化,量化社会救助工作指标,将工作指标量化到岗,将干部职责细化到每一件事上。

  规范程序,动态管理。先后出台了《山阳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山阳县城乡居民临时生活救助实施细则》……一系列规范性管理制度,明晰了申请、调查、评议、公示、审核、审批等运作程序。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地操作,有效压缩救助工作中的不作为和乱作为空间。同时,坚持“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的原则,保障城乡低保的规范化管理。

  民主评议,群众当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为了群众,也要依靠群众。在山阳,每一个低保对象的产生,都要经过这一环节。按照“宣讲政策,介绍情况,评议询问,现场投票,公布结果,签字确认”这六个程序召开评议会。评议会由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村(居)党组织和村(居)委会成员、熟悉村(居)民情况的党员代表、村(居)民代表等参加。村(居)民代表人数不得少于参加评议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对民主评议结果争议较大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将重新调查核实和评议。

  全程公开,接受监督。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一切在阳光下运行。申请办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公开,不提供暗箱操作的土壤。不仅如此,办理成功后,也要向社会公开,在山阳县,低保户大门口都挂有“低保户”的牌子,牌子上注明保障类别和举报电话,这些都是为了方便监督。对群众的来信来访,网络舆情进行及时调查处理,答复率达100%,案件查处率达100%。

  收获:建设成果可喜,后继发展加力

  春雨无声润万物,大爱稀音厚苍生。据今年第一季度统计,山阳县实施社会救助中,城市低保3234户,5964人,发放资金482万元;农村低保25107户,39373人,发放资金1489.7万元;农村五保供养3115人;医疗救助32246人次,发放资金892.4万元;临时救助839人次,发放资金132.7万元。一个个鲜活跃动的数字,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投入,传递着浓浓的民生情怀。

收藏文章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