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报道,我国每年约有60%的报废汽车流入黑市。从去年9月开始,商务部等六部门组织各地开展为期半年的报废汽车专项整治行动。1月20日,记者从商务部获悉,截至去年12月底,整治行动已取缔非法回收拆解报废车、拼装车“黑窝点”203个。目前,我国正规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每年实际回收的报废汽车只有几十万辆,仅为汽车保有量的0.5%—1%,远低于发达国家5%—7%的水平。
然而,利益驱动之下,法规被漠视。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大量本应报废的汽车没有按规定交售给正规回收拆解企业,而是临近报废时被高价收购,以“假转籍”、“假过户”等形式流入黑市,经过翻新或者拆解拼装后出售到农村和边远地区超期行驶。
为促进和规范二手车市场发展,商务部正在推动出台《二手车鉴定评估技术规范》,规范二手车交易的准入和经营行为。
目前我国二手车交易量中私人用车占80%,其中小、微型非营运客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新近出台的《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取消了小、微型非营运载客汽车的使用年限限制,并把累计行驶里程调整为引导报废的参考指标。在商务部的这位相关负责人看来,新规对二手车流通是个利好。他分析,排除了使用年限的影响,二手车的交易价格将更接近车辆的真实价值,从而推动交易量上升。2011年,我国二手车交易量超过670多万辆,交易量增幅高于新车9.2个百分点。不过,与新车市场相比,二手车市场的发展仍显滞后。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问题集中体现为3个方面:
其一,交易规模仍然偏低。我国二手车年交易量仅占新车销量的1/3,而发达国家一般为新车的1到3.5倍。
此外,经销、置换与拍卖模式发展不足。我国二手车交易多采用直接交易完成,通过经销商交易、置换的不到5%,拍卖交易的不足1%,不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另外,经营行为不规范。交易信息不对称、不透明,鉴定评估随意性大,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二手车交易消费需求的释放。(三秦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