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从北京市交通委获悉,购买纯电动汽车仍然需要摇号,指标从每月2万辆的额度里划出一部分,使总量保持不变。此外,购买纯电动汽车将获得12万元左右的补贴。很多网友估计会思索,12万补贴意味着政府对于发展电动车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参与摇号意味着,你能否购买让老天决定吧,这是和纯电动有仇而不是发展纯电动汽车。如果要评选今年汽车行业最具争议性的事件,我推荐北京对待电动车的政策,因为其前后矛盾,逻辑混乱,实乃今年汽车行业的笑话。
其它地方也并不乐观,在上海,国家和上海共计10余万元的补贴、免费上海牌照以及嘉定区1.5万元的电费补贴等诸多利好,这似乎体现了政府及各行各业发展电动车的决心。但是,电动车要充电,又有多少企业的停车场有充电站让自己的员工充电呢?消费者可以自己购买充电设备放在家里,不能每每到了一个地方在购买一个充电设备吧?
经常有朋友这么问我说,你做了这么多年新能源汽车,还有没有前途?为什么市场还没有气色?到底电动车技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最大的瓶颈是什么?看到媒体上面关于电动车讨论如此之多,想必很多朋友也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笔者就结合自己的从业经历和感悟,在这里谈谈这个问题。
第一点,电动车技术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有没有前途?
每每这个时候,笔者也很纠结,说前途,我们看到国家给我画的大饼就知道了,2015年50万辆,2020年五百万辆,多么宏伟的目标,市场广阔,形势一片大好。但是,更现实一些来讲,我们目前还没有看到这五十万辆在哪里充电,虽然还剩下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就到了2015年。所以这个时候,让笔者和朋友谈“五十万辆目标”的大饼,还真说不出口。
再说汽车技术,前几日,中国电动车发起者、著名汽车技术专家、科技部部长万钢先生接受采访时称“中国电动车的发展没有被海外卡着”。这些多少让笔者心里不太舒服,笔者听到这句话的是,第一个印象是想到了此前提到的“弯道超车”,过了这些年,很多人都忘记了我们的起步事实上要早于很多国家的。还存在那种技不如人的潜意识确实应该思考一下发展的模式和体制了。
当然,单纯从技术上面来讲,当下很多电动车已经可以商用了,当然技术优劣、质量参差不齐也是必然的,不仅仅纯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当下传统汽车也是这个状态,既有质量完善的车型,也有相对挫的车型,价位不同,汽车定位不同,这些也说得过去,针对不同层次的消费者,自然有不同人群去进行不同层次的消费。
很多人可能会反驳笔者,因为电机、电池等技术的成熟、能量密度、充放电时间如何解决,事实上,这些问题都具有自己的解决方案,能量密度可以采用插电式混合动力、增程式电动车等技术,充放电时间可以采用换电模式或者在线充电模式等技术,而这些产生的成本,也要考虑到不同的人群需要相应的性能妥协,高端电动车消费者可以购买特斯拉Model S,这些都不成问题。如果认为价格高,可以选择类似Coda的汽车,当然性能方面需要相应的妥协。传统车也是这样,你不可能用一辆QQ的价位去购买和享用奥迪A8的性能。
第二点,技术不成问题,或者不是最大问题了,当前的瓶颈是什么?
笔者认为当下电动车发展的瓶颈集中体现三个方面,分别是政府对待电动车发展的态度不统一、基础设施及服务不到位、相关行业没有你按照木桶理论协调发展。
第一个方面是政策,这么多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给予笔者的印象就是,有些部分非常想要发展,另外一些协作部门并没有表现出来过高的热情。新能源汽车政策反复不稳定带来了损伤和浪费,新能源汽车政策缺少统一,给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的是瓶颈,直接限制了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