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  »  汽车资讯

交通"电子眼"经营权成创收工具

交通"电子眼"经营权成创收工具

2013-08-23 16:02:04

来源:京华时报

  作为交通执法人员现场执法的补充,“电子眼”对违反道路交通法规行为具有一定威慑力。然而,近年来有些城市、道路将交通“电子眼”外包给企业建设经营。人们担心,作为执法依据的“电子眼”外包给了私营企业,执法的公正性难以保证。

  现状

  “电子眼”外包现象普遍

  广东省审计厅2012年7月所做的一项审计工作报告披露,2006年至2011年,广东全省投入“电子眼”建设资金11.36亿元,截至2011年底,全省在用的“电子眼”设备共9682套(台)。审计发现,有12个市利用社会资金建设28个“电子眼”项目,违反公安部及省公安厅的相关规定,不利于“电子眼”的公益性管理。

  据广东省公安厅透露,未来3年,广东将在现有110万个“电子眼”的基础上,再新增近百万个,几乎翻一番,吸引了众多企业跃跃欲试。

  日前,陕西兴平被媒体曝光,指其交通管理部门将“电子眼”外包给私营企业,企业雇用人员上路坐在测速车里拍照,每人每天查超速指标50辆,每月完成指标发给工资,超出指标再拿提成。

  据业内人士介绍,安装一台“电子眼”,加上后台设备,一次性要投入大约七八万元左右,一个城市安装成百上千个“电子眼”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因此,财政不足、警力不足常常被当做“电子眼”外包的理由。但无论以哪种形式外包给企业,都难以回避参与企业需要从中赚取利润的事实。

  有企业提成高达39%

  成都市电子警察系统同样被媒体披露,以BOT模式外包给私营企业四川浩特通讯有限公司(下称四川浩特)。自2005年8月到2009年,这家企业已经在成都市区和几个郊县的主要路口、路段安装了近1000套机动车闯红灯、超速、逆行、占用公交车专用通道等违法行为自动检测和记录系统。

  作为回报,四川浩特从每一个交通违法行为人缴纳的100元罚款中,以“单个合格证据成本”的名义分得39元,获得的利益分成高达39%。据报道,从2006年开始,截止到2008年,四川浩特“仅每年就从交通违法行为的行政罚款中获得运营收入数千万元”。

  □质疑

  公益性管理成创收工具

  在这些承包“电子眼”项目的私营企业分利里,究竟有没有“电子眼”乱作为、或者驾驶者“被超速”,我们无法得到确切的证据,但通过网友的描述,对这个由众多利益群体构成的庞大产业链,至少有理由怀疑其公益性和公正性。

  有网友说:“成都三环内,密密麻麻安装了各式‘电子眼’若干,主要交通线路几乎是百米一眼,无数驾驶员稍有不慎只好排队交罚款,部分驾驶员朋友甚至需要‘买分’,以免驾照‘洗白’……”在公共执法部门的默许甚至积极推动下,“电子眼”将本来的公益性管理,至少部分变成执法者与群众的直接利益博弈。

  在一些地方,日常交通管理以罚代管、谋求部门私利的现象相当普遍,个别地区甚至明确规定了交警罚款目标,当地财政部门按照五五分账甚至四六分账的比例,予以返还,成为管理部门公务员和编外人员的收入和奖金主要来源。

  外包“电子眼”难说公正

  据媒体披露,车主许小状抱怨,自己驱车前往梅州,出了广河高速进入到梅河高速河源段,全部限速80公里,摄像头林立。更夸张的是突然见一牌写着限速60公里,摄像头在一百米外,只能拼命刹车。

  据媒体报道,成都市一位鄢姓读者投诉说,他所驾驶的川AQ×××3号牌的瑞虎牌小汽车,去年曾收到两张违法处罚通知单,被告知在7月13日14时18分35秒至14时18分50秒之间,分别在三环路11KM+99M处至7KM+489M处超速行驶。这位读者质疑:按照这两张罚单的显示,瑞虎车在15秒钟内跑完了3.6公里,也就是速度达到864公里每小时!这哪里是汽车,整个一飞机嘛!执法公正吗?

  □观点

  利益驱动易致公器私用

  对于目前“电子眼”外包几乎成为常态的现状,有专家分析称,安装“电子眼”的目的只是为了督促机动车驾驶员遵纪守法,但承包给私营企业后,则完全变了味道。投资首先是逐利的,为获得丰厚回报,这些企业就希望车辆多闯红灯、多超速,甚至不惜设下圈套诱骗驾驶员钱财。如果投资者跟当地相关部门串通,调整调速器,很多人可能会“被超速”,从而带来负面社会影响。

  更深层的追问是,“电子眼”作为“电子警察”,某种意义上也代表着一种执法权,“电子眼”外包给私人公司其实等于赋予企业行政执法权,而执法权一旦脱离了制度的约束,公权力将沦为牟取私利的工具。

  此外,出卖执法权行为从根本上模糊了政府与企业、公权力与市场的边界,它不仅会严重损害公众的利益,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伤及到政府形象,影响执法的公正性。据新华社

  • 相关阅读
  • 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低迷出口连降 价格优势渐失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自主品牌乘用车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依然呈下降趋势,而自主品牌采取的“堤内损失堤外补”的出口策略也开始面临挑战。...

    时间:08-23
  • 中国人买进口车被指"人傻钱多" 不卖高价白不卖

    近日关于“中国车价全球最贵”话题的讨论不绝于耳,而中国的进口车价,尤其是豪车价格高出国外成倍乃至数倍已是不争的事实。...

    时间:08-23
  • 外企"独霸"进口车市引垄断质疑

      部分进口和合资汽车在国内售价畸高的问题近日引起广泛关注,国家发改委反垄断部门亦透露,已密切关注该问题不下两年。...

    时间:08-23
  • 全面超越 全新荣威550科技“五”动车市

      中新网8月20日电 2013年5月4日,全新荣威550正式宣布上市,并以11.88-18.28万元的价格、全面升级的配置,加入竞争最为激烈的中级车市场。作为上汽专为80后群体量身打造的全新车型,全新荣威550凭借足以代表高端自...

    时间:08-23
  • 打着缴税的幌子 进口车上市价格翻一倍

      同一款车型,在国外只卖5万美元,来到中国却摇身一变卖到100多万元,究竟是关税高还是经销商太黑心?连日来,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了问题的根源——关税只是替罪羊,而经销商也是弱势群体,各大进口汽车...

    时间:08-23
  • 宝马南非工人罢工 3系产量损失1270辆

      据英国路透社援引南非当地报纸消息,约2150名宝马南非工厂工人因不满工资待遇,走出工厂罢工,造成产量下降。  宝马南非公司发言人Guy Kilfoil表示,由于在薪资待遇方面存在争议,该公司位于南非Rossyln的工厂...

    时间:08-23
  • 宝马新3系购车半年异味不散]

    前不久中新网报道遭遇异味问题的宝马新3系车主李先生近日透露,其在北京宝诚百旺4S店全车拆解检查过程中找到异味来源,并要求为其更换掉有异味的部件。...

    时间:08-23
  • 宝马全球配件供应滞后 车主排队等

      据美国《底特律新闻》8月21日消息,德国宝马汽车公司因为新的供应管理系统的问题,无法准时送出汽车配件,目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涟漪效应式影响,由此,宝马车主不得不排队等待维修。...

    时间:08-23
  • 车险“顽疾”亟待破除

      按常理,缴纳保费保的是多少金额的财产,保险公司就应该按多少金额来理赔。而现实生活中,一些保险公司并未遵循常理,商业车险投保时按新车购置价收取保费,而在出险后,却又另一副姿态,按照缩水的车辆折旧价来...

    时间:08-2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