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峰早上刚从北京“打飞的”回武汉。
“去谈融资的事,刚下飞机,就看到一位投资人发来的微信,要给我投1000万。”杨晓峰说。
这笔投资是杨晓峰正在准备的新一轮3000万元融资的一部分,他要继续做大自己最新创立的“校导网”。2008年初次创业,到如今,这位“85后”年轻人已经创立过4家公司。
校导网通过校园社团提供大量学生社会实践信息,联系企业提供参观、实习的机会,同时开展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等一系列活动,集聚人气。今年,校导网又开发出面向大学生的APP,短短一个多月,就囊括了13万的个人用户,4500多家组织客户,1200多家大学参与。APP进一步扩展了校导网的功能,比如有创业意向或刚刚创业的大学生,可以通过“问诊室”向企业家咨询,调整自己的企业发展思路,少走弯路。
这一次创业,杨晓峰碰上了国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武汉实施“青桐计划”的好机遇。原本视为“拦路虎”的资金问题,终于迎刃而解。“2013年对我是个转折点。当年,武汉实施青桐计划,举行了各种创业大赛、创业先锋、创业项目评比。我参加了七八次,每次都得到了项目资金,总共拿到100多万元无偿的政府资金,帮我渡过难关。”
说起现在创办的校导网,杨晓峰说这是一个利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搭建起的大学生与大学生、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平台。主要通过各种活动、比赛、沙龙、分享、培训等形式,来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现在大学生,大一大二很迷茫,大三大四很焦虑,非常需要接触社会、了解职场的机会,除了学好课本知识,非常需要能力锻炼,所以我们校导网的市场非常广阔。”杨晓峰说。
现在,杨晓峰在北京开设了校导网的分公司。“互联网行业是个快速发展,赢家通吃的行业,只能做第一,不能做第二。我的公司年收入4000万元,也可以不融资。但如果不迅速做大,我怕被同行赶超。所以,只能加速发展,不能松劲。”杨晓峰说。
《 人民日报 》( 2015年07月15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