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诚信,这个首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新表述,来自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
两会期间,董明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首先要讲技术诚信。
众所周知,诚信是商业社会的基石,董明珠为何在当前呼吁技术诚信?技术诚信对于创新驱动战略的实现,到底意味着什么?
任由造假横行,将造成劣币驱逐良币
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居首。可以说中央高度重视创新驱动,而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主要承担具体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这本来是一个正向反馈链条:企业投入搞研发——创新成功——产业转化——取得竞争优势——获利——再去搞研发。
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得并不完善,有不良企业通过造假,获得国家对其“技术创新”的肯定和奖励,客观上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境况。
比如不久前,格力和美的之间发生了一场关于“技术造假”的纠纷。有分析人士认为,董明珠是为了整个市场的创新环境而登高一呼。
曾几何时,我们对于造假似乎习以为常了。不光在企业界有技术造假,在科技界有论文造假,在学术界有学术造假,结果就造成了国人对中国产品、中国品牌失去信任。而整个产业界的诚信一旦丧失,诸如国人去日本疯抢马桶盖的新闻就多了起来。
面对造假现象,有人说何必一定要撕破脸呢?举一个例子,公交车上一车人,都看到一个小偷在偷人家的钱,是制止还是沉默?在董明珠看来,美的通过“一晚1度电”的虚假宣传忽悠消费者,从消费者口袋里掏钱,就相当于小偷在偷人家口袋的钱。怎么能保持沉默?
一粒老鼠屎,带坏一锅粥。这边辛辛苦苦搞技术创新,竞争对手则弄虚作假。真正的技术创新多么艰难,里面有多少投入都打了水漂,花多少年,经历多少次试错,才能搞成一个。而造假企业呢,轻易就能够拿奖。长期下去,会严重打击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因此为谋求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真正树立起中国自主技术的金字招牌,让中国制造在老百姓心目中建立起牢固的信任感,从这个角度看,格力向全社会发出呼吁讲技术诚信,是顺势而为、当仁不让。
核心技术,钱买不来,市场也换不来,只能靠自主创新
“让世界爱上中国造,首先得让国人爱上。”这是董明珠在3月8日自媒体上线的发布会上说的话。
董明珠表示,现在中国人喜欢到日本购买家电产品,事实上,我们已经有同类的高端产品了。
也有财经评论家表示,“如今,日本家电逐渐日薄西山,中国家电品牌强势崛起,靠的是以格力为代表的自主创新企业的持续努力。”
中国的家电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市场,通过企业间充分的竞争,产品的质量、技术才能得到提高。维持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对于品牌崛起、技术创新至关重要。要想推进落实“中国制造2025”,在竞争中实现创新驱动是必由之路。
技术引领的创新,不能是伪创新,这就需要秉持技术诚信;而在诚信技术理念下踏踏实实做研发,才会产生技术自信;有自信,又诚信,创新就会扎扎实实地产生,创新驱动战略才有落实的机会。
而董明珠之所以敢旗帜鲜明地呼吁技术打假,正是源于这种自信——源于技术诚信带来的创新实力。走到今天,格力已经积累了两万多项申请专利,是中国企业专利十强中唯一一家家电企业,排名第九。
有人问,格力为什么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很简单,真正的核心技术,钱买不来,市场也换不来,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无数案例所证明的,也是格力这些年的实际经历所证明的。
格力自主创新之路与传统创新思路大相径庭。近20年来,我国工业所实行的技术政策目标一直是追求国产化,提高国产化率。可是国产化不能反映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的能力。即使国产化率达到100%,设计还是别人的,我们永远是组装者。以波音787为例,波音公司自己只造10%,其余90%全是外国生产的。它的国产化率是多少?可除了波音公司,谁也不能让它飞起来。
自主创新则完全不一样,至少有3个标志:一是能够自主开发产品和工艺;二是拥有对自己产品的知识产权;三是能够自主控制技术学习的过程。
如果要达到自主化,企业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产品开发平台,这是实现自主创新的必要条件。看看格力研究院的空调实验室就知道了:亚洲最大,投入不设上限,技术人员多达8000人……
总之,在自主化模式下,中国企业的产品可以集成大量国外供应商的零部件,但由于我们掌握着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的主导权,所以能够以系统集成者的角色,去控制技术的演进,掌握利润的源泉。自主创新而后集成创新,格力创新经验的核心其实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