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迅速扩大,但针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管理体制却比较混乱。西南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林义说,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的基层平台建设和能力建设问题变得尤为迫切,一些地方在人员编制、信息技术、金融支持、费用收缴与待遇发放管理服务能力显得力不从心。
由于制度执行和管理不到位,又缺少监督机制,预留了腐败空间。一些受访干部说,“基金统筹和管理在县一级,省市都无权过问,但省、市、县又没有成立对应的监督机制,很多人都千方百计想动这笔钱。”
此外,如何实现老农保、城乡居民保、城镇职工保等不同险种的衔接,一直是较难处理的问题。林义表示,尽管采取只叠加、不扣减的方式推进制度衔接。但有可能在地区间的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出现新的不平衡,出现新的历史欠债的隐患,加之基层经办机构处理上政策尺度掌握的不一致,容易引起制度衔接中的矛盾,对群众的长期参保带来不利影响。
须维护长期缴费意愿
专家认为,国家应从维护城乡居民的长期缴费意愿、保证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实现财务收支与基金管理的可持续性、建立基础管理平台等方面着手,实现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提高参保人的缴费意愿,靖凤娥认为,首先国家应调高缴费标准,明确各级财政补贴的比例,根据不同的标准制定阶梯式的补贴,鼓励农民多缴多得。其次,根据缴费年限,适当提高基层养老金的标准,鼓励农民长缴多得。
针对基础养老金待遇偏低,调待机制缺失,制度正效应面临减退的风险。张均表示,基础养老金的调整要适当考虑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与物价指数挂钩,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补差水平以及城镇其他各类养老金待遇保持衔接。
专家建议,政府财政补贴向农村和中低收入群体倾斜,拉近城乡差别,减轻贫富差距。同时,定期评估转移支付的有效性,把握财政总体预算和中长期预算,使得政策具有可持续性。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院长朱俊生认为,国家应加强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解决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状况可能带来的筹资难度,保证贫困地区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并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
孙建夫表示,政府可以借鉴企业年金的经验,建立个人养老储蓄账户管理的受托人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结束地方商业银行格局的非专业化的局面,确保养老保险资金安全和基金保值增值,让群众放心。
专家认为,管理服务既影响已领取待遇的老人的保障服务程度,又会影响为数众多的参保农民。林义表示,国家应立足于构建长期稳定运行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管理平台,在资金投入、人员编制、办公场所、信息网络建设、外部服务支撑等方面进行规划布局,加快基层农村社保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力度。
同时,加强基层平台的建设,在机构名称、信息化平台、办事规程、政策宣传口径上至少在一个省区内保持基本统一。地区间力求避免较大的差异化政策、一地一策的模式,否则会带来新的隐患。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推进中必然面临与其他制度的衔接。专家建议,国家抓好顶层设计,处理协调好利益关系,注重从完善机制上下功夫。同时,重视在普惠型制度建设和覆盖面扩大上着力推进,避免因简单提高待遇水平而引发公平的矛盾。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避免重复保障,重复计算。(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