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报道  »  党建领航促“三变”

“三变”改革力促绿色发展

2017-11-16 08:50:48

来源: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文/图 彭博 记者 吕丽霞

  基地一角

  村民分拣种苗

  深秋季节,地处深山的丹凤县庾岭镇一片繁忙的景象,香菇大棚里贫困户忙着采摘香菇;村干部走进田间地头,与村民共商发展大计;产业大户积极寻找扶持政策,准备进一步扩大规模,吸纳更多的贫困户实现共同富裕的梦想。

  今年以来,庾岭镇立足红色基因和绿色生态优势,在全镇基层党组织开展“红色党建·星耀庾岭”主题活动,以脱贫攻坚统领农村党建,以“三变”改革聚合优势资源,以生态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成为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特色农业助推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

  红色党建强基础

  “看,这就是咱村的两学一做群,集体活动提前预告,学习资料网上共享,党员在线交流心得、汇报思想、发表建议,小小一个网络解决了支部联系党员的大问题。”近日,石门塬村党支部书记王桂林介绍“把支部建在网上,把党员联在线上”的经验时如是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今年以来,庾岭镇立足鄂豫皖省委十八次会议和红二十五军庾家河战斗历史,围绕红色党建主题,创造性地实施红色课堂、红色堡垒、红色基地、红色服务、红色文化“五大工程”,同时在不同层次党员干部中开展“五个引领”活动,引导争当发展之星、致富之星、服务之星、创业之星、文明之星,激发党员极大促进了党建与基层工作深度融合。

  庾岭镇针对农村年老行动不便、外出党员不断增多实际,开设集体学习、家中送学、网上交流“三大课堂”,实现了党员组织生活制度化、常态化。积极开展“两力两率”排查整顿考核2轮次,整建2个村支部后进班子,组织村干部集中培训、考察观摩6次,极大的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全镇每个支部抓一项特色产业,建成红豆杉、黄花菜等特色产业基地7个,脱贫攻坚党建示范带初显雏形。镇上统筹帮扶部门和镇村干部力量,要求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干部坚持每月驻村20天以上开展政策宣传和日常服务,包扶干部周六集中帮扶日集中入户,使脱贫攻坚不断走向常态化。镇党委结合清明、七一等重大节日,开展缅怀英烈、追忆党史、重温誓词等主题党日活动,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和长征精神。同时,利用扶贫夜校、道德讲堂,开展药材种植、核桃科管、中蜂养殖培训16期,培养树立起86个道德模范、脱贫典型,引导激发广大群众勤劳创业,脱贫致富。

  “三变”改革激活力

  11月6日8点,太阳刚刚出头,村民贺新民早早来到太白村益康食用菌扶贫户香菇种植示范棚,开始一天的工作。“这个棚的4.2万袋料香菇,都是我们贫困户的,每户1000袋。今年鲜菇价钱好,预计分红超过2000多块。我负责日常经营代管,每个月还有1800元的劳务费,得亏了村里成立的合作社。”贺新民高兴地说。

  俗话说:“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引领农村发展和群众致富的“火车头”。为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实现土地资源和劳动力合理配置、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太白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整合产业扶持资金和民间资本、用好乡村留守劳动力,作为党建工作的突破口,积极探索“支部+‘三变’改革+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成为庾岭镇实施“三变”改革,促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镇村积极扶持返乡创业能人赵俊祥,帮助其流转土地100亩,成立了益康食用菌合作社和秦龙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如今公司规模达100万袋,产品直销西安。镇上通过整合资源,把土地、党员和贫困户个人资金、产业发展政策资金量化成股金,投入到秦龙公司,年终按照所占股比进行收益分红。27户群众以60亩土地入股,每亩年保底分红400元;贫困户将5000元的扶持资金投到合作社,合作社为每户集中代管优质菌种1000袋,签订保价回收合同,每年分红2000元以上。同时,常年在该地务工的群众约有100余人,其中贫困户30余人,平均工价比非贫困户高5-10元,户均增收5000元。像这样的,使村民在家门口轻轻松松实现“不离土和乡,就地奔小康”的致富梦。

  与太白村一样,庾岭镇所有有扶贫任务的村全部成立了产业公司或合作社,重点培育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着力构建“支部+三变+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带动机制,实现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全覆盖,村出列、户脱贫收入标准得到有力保障。

  产业基地促脱贫

  “脱贫快不快,全靠党建带。”庾岭镇党委书记李柳江说:“以往人们谈到党建,惯性思维大多是务虚在先,不接地气,有理论难实践。扶贫攻坚战打响后,我们打破传统思维,坚持党支部统领、党员引领、人才带领、带动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建成了‘七大产业基地’,真正实现了党建与脱贫互动双赢。”

  和平村支书石天才自掏腰包30余万元,流转土地150亩,建成了天香花种植基地。石门塬支部“两委”班子先后3次到外地考察,集资80万元,调运种苗120万株,带领群众建成了200亩黄花菜种植基地。两岔河村支部引进尚林股份有限公司,一班人积极帮助企业流转土地500亩,建成了丹凤最大的红豆杉育种栽培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为当地贫困户找到了打工的出路,也让他们有了土地租金和分红,致富能人带动大家共同发展的事迹,在庾岭群众中口口相传,书写了党员干部带头创业的光荣事迹。

  通过支部领、党员带动的方式,兴产业、促发展,全镇依托产业合作社、党员致富示范户、能人大户,还建成了窑沟、街坊6000亩优质地膜洋芋,龙岩、黄坪3000亩核桃科管、塔尔坪吊蓬千亩中药材,太白百万袋料香菇等七大产业基地。

  如今的庾岭镇,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致富项目,为全镇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动力和活力。通过基层党建与扶贫工作深度融合,党建优势转化为精准扶贫优势,一个个基层党组织正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党员正成为带动群众发展产业的排头尖兵,面对热火朝天的搞建设,争发展的局面,群众的干劲更足。在他们看来,有村支部的引领,有“三变”改革带来的福利,庾岭群众将搭上经济发展的快车,很快实现脱贫梦。

  • 相关阅读
  • 柞水“三变”引领催开“产业花”

      本报讯(索文锳)“我们坡上种艾蒿、屋上有光伏、地上栽核桃、地下长药材、林下有菊花,有了这立体式产业,脱贫绝对不成问题!”曹坪镇中坪社区支书宋清洁激动地对笔者说道。   中坪社区的变化,是柞水...

    时间:11-16
  • 保定村发展全域旅游助“三变”

      本报讯(刘斌)今年以来,丹凤县商镇保定村突出党建引领,以发展全域旅游为抓手,积极探索“三变”改革新模式,着力壮大村集体经济,助推脱贫攻坚。   村党支部把产业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牵头...

    时间:11-16
  • 西照川党支部+“三变”改革促脱贫

      本报讯(记者 张英)山阳县西照川镇碾子坪村距镇政府驻地23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469户2037人。其中:一般贫困户90户325人、低保贫困户83户237人、五保贫困户30户30人。该村是西照川镇2017年国开行项目建设村。今年...

    时间:11-16
  • “三变”托起油坊岭社区贫困群众脱贫梦

      本报讯(何春红 谢超 周衍江)今年来,商南县富水镇油坊岭社区活用“三变”模式,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使贫困群众实现捆绑发展,共享收益成果,托起了贫困群众的脱贫梦。   为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油坊...

    时间:11-16
  • 喜看“三变”富孤山

      喜看“三变”富孤山  本报记者 刘婷  秋日午后,走进洛南县麻坪镇孤山村,但见群众忙着在黄花菜地里除草,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村民张林正用除草机劳作,一旁的刘米霞帮忙着,将除草机到不了的角...

    时间:11-16
  • “三变”托起油坊岭社区贫困群众脱贫梦

      本报讯(何春红 谢超 周衍江)今年来,商南县富水镇油坊岭社区活用“三变”模式,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使贫困群众实现捆绑发展,共享收益成果,托起了贫困群众的脱贫梦。  为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油坊岭...

    时间:11-16
  • 马家山村探索“三变”模式谋划产业发展

      本报讯(宁坤)山阳县小河口镇党委、政府最近联合马家山生态发展有限公司、青草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马家山村贫困户签订养猪合作及贫困户产业直补资金、扶贫贷款入股协议。  为了全面推动产业扶贫精准扶贫,小...

    时间:11-16
  • “三领三定五突破”支撑柞水“三变”改革

      本报讯(余偏林索文锳)“感谢支书和党员,带头领着我们干。不然,就领不到这么多的钱!”近日,柞水县杏坪社区贫困户黄成从社区光伏公司领到7000元首次分红时激动地说。柞水县委以建强基层组织助力脱贫攻...

    时间:11-16
  • 商南“四抓四促”强推“三变”改革

     本报讯(特约记者李治军通讯员余海龙)今年以来,商南县城关街道办事处在16个村大力推行“三变”改革,在碾盘村打造万亩茶园,在任家沟、三角池等4个村流转了万亩土地建设绿色食品、生态散养猪基地,在...

    时间:11-1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