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报道 > 山阳县山体滑坡灾害抢先救援

直击抢险救援之难

2015-08-20 08:50:13 来源: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本报记者 赵有良 马泽平


  接连两日的降雨,使人们对“8·12”特大山体滑坡灾害抢险救援工作更加牵挂。连日来,记者多次赶赴滑坡救援现场采访,通过和地质勘探救援专家、部队官兵交流以及现场目击,深感救援难度之大,超乎常人想象。
  堆积土石方量巨大
  8月15日,记者近距离见证了受灾现场滑坡体土石方的巨大,原本高耸入空的山脊,滑坡成一座隆起的乱石堆积体。一位遇难者亲属到现场后,也吃惊地说:“没想到土石方量这么大。”据省测绘局国测一大队航拍测量计算,特大滑坡堆积体长550米,宽260米,平均厚度35米,滑坡面积9.64万平方米,滑坡方量118万方,堆积方量168万方,此后又多次发生山体垮塌,形成的堆积方量已有200多万方。武警交通五支队的官兵连夜奋战,7天就近转移清理土石方7.75万方。“若按目前这个进度计算,仅就近转移清理就要200多天,这还不算次生滑坡再次增加的土石方量。”国家减灾专家组、国土资源部应急专家组专家、长安大学教授赵法锁接受采访时介绍。
  次生灾害威胁救援
  滑坡区地形复杂,山体结构疏松,极易发生次生灾害。15日,滑坡体左侧重点监测山体出现异常情况,一小时内竟然位移超过2.5毫米,救援一度被迫暂停。17日中午12时,国测一大队监测发现,滑坡监测点发现2处明显变形,为了保证救援官兵的安全,现场救援再次被迫暂停。
  8月16日,武警黄金五支队高级工程师李根民拿着最新绘制的“8·12”灾害点监测图介绍说:“目前对救援部队威胁最大的就是滑坡体东侧的山体,已有新旧裂缝4条,最大的超过9公分,平均在4-6公分,它是我们监测的1号目标,随时会危及救援官兵的生命安全。”
  谈及目前的救援处境,赵法锁教授也担心:“东侧重点监测的无名山体和‘8·12’那个滑坡山体结构差不多,经过‘8·12’滑坡体的猛烈撞击,导致位移加快,进入加速蠕变阶段,加之已清理出的40公分厚的土石方不断加压,更会加快那个山体的滑坡速度,如果再发生滑坡,就会形成约127万方左右的滑塌量和170万方的堆积量,将会严重威胁救援人员的安全。”
  近日,省地调院、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核工业工勘院以及武警黄金部队五支队等单位的182名专家监测排查时,发现相关滑坡区域山体活动活跃,地质灾害及隐患24处,有滑坡、崩塌、地面裂缝、塌陷、坑,还有泥石流沟,周边山体连续发生位移并有加快的趋势,其中有3个监测点7天来位移在40毫米以上。“随着清理作业的深入,原滑坡体和清理堆积的土石方又会形成新的滑坡体,这都是要严肃科学处理的难题。”赵法锁教授解释说,活跃的灾害隐患,对科学、安全救援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给搜救工作带来了极大地难度。也正因为如此,中省专家对下一步的救援方案还在论证研讨中。
  狭窄地形阻碍抢险
  “灾害点地形狭长,现场作业面小,大型机械上不去,严重影响施工作业。加之现场滑坡堆积方量大,新堆土石极不稳定,上面又有许多巨大石块,不时还有落石滑土发生。”已当了15年兵的武警交通部队三级挖掘机操作手王鑫说:“失踪人员掩埋深,我们都想尽快能搜寻到更多的失踪人员,可是地形条件大大限制了作业速度。”王鑫他们参加过国内外许多大型救灾活动,刚从尼泊尔参加地震救援回来。他介绍说搜寻失踪者是一件十分严肃科学的事,挖掘机行走的地方首先要确定下面没有遇难者。而滑坡体地处倒“八”字地带,作业面狭窄,如果大量开挖,就必须在滑坡体西侧开口,那下面或许有遇难者遗体,再一个,在西方开挖的话,要科学评估滑坡点的次生灾害的危害性,每一个方案都必须科学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