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建设别具特色的“竹林关”,市县相关部门和领导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据竹林关镇党委书记张利华介绍,副市长王勇包抓竹林关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多次来竹林关考察,并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县委书记郑晓燕亲自挂帅,从外出参观学习到督查工程建设,她从每一个细节上参与指导着竹林关的建设。除此之外,为了加快项目进度,县上对竹林关美丽乡村建设任务进行了分解,给相关部门划分了“责任田”,逐项列出进度表、画出路线图。要求各单位派驻工作队蹲点包抓,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每星期深入督查3次,书记县长随时抽查,全力保障项目落地。县上把美丽乡村建设列入相关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每周书面汇报一次进度,对建设任务进展缓慢的点名通报批评,对未按时完成建设任务的实施问责。目前,各类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初显成效。
“文化铸魂”增添魅力
竹林关,相传因元朝时竹林茂盛而得名,也曾是北通秦晋的重要水旱码头。这里曾设“丹水邑”“丹水县”“巡检司”,是一个具有厚重历史的地方。这里也曾是红色文化胜地,徐向前、贺龙领导的红军,李先念领导的中原突围解放军及上关独立团多次转战此地。因此,这里的美不仅体现在她的外在,还体现在她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上。
今年,自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县镇特别注重延续村庄原有的文化底蕴。该村正在实施对杨泗庙、城隍庙、花鼓剧院等历史保护性遗址的修复和重建,加大了对竹林关村历史传统、红色旅游文化的挖掘整理,建设竹林关村特色文化展示馆,着力提升美丽乡村品位。县上依托竹林关桃花谷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古镇、桃花公主庙、红三军军部遗址等人文景观,突出“生态、宜居、秀美”主题,拟推介一批具有陕南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目前已建成了集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广场和游客接待中心,印制旅游文化折页,编撰出版了《商于古道之竹林关》《竹林关风情》等系列地方丛书,推出旅游歌曲《我的家乡竹林关》获得“全国最佳形象歌曲”奖。
为了丰富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县镇村积极组织实施农村综合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文化活动阵地建设,组建了60余人的乡贤文化队伍,经常开展花鼓、社火等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寓教于乐,深受群众欢迎。除此之外,县上还注重文化育人,以文化人。围绕培育“诚信、睿智、包容、创新”的丹凤人主流价值观,组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及道德讲堂、“社区大讲堂”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行善行义举“四德榜”制度,精心设置公益广告和文化墙,建成乡村文明一条街,大力弘扬文明新风。全村评选出道德模范12人、“五好文明家庭”30户。结合实际认真制定《乡规民约》,加强村民自治,安装视频监控,构建治安防控体系,全村和谐稳定,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该村先后获得我市首批“秦岭美丽乡村”“休闲农业示范村”及“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称号。
“生活一天丰富多彩的,比城里人还舒服。呼吸着新鲜空气,闲了在河堤上转悠,或者在广场上和一群老太太聊天,欣赏着自家门前的美景,幸福得很呢。”75岁的老人白双梅笑着说道。
产业富民实现“华丽转身”
31岁的邢波是土生土长的竹林关村人,前些年一直在外地打工,自从今年村里建设美丽乡村起,他就有了开农家乐的想法。“桃花谷景区今年已经名气在外,吸引了很多游客,更何况竹林关村现在这么美,肯定有更多的人过来游玩。”邢波说。做足了准备,今年农历六月初八,邢波的农家乐正式营业。聪明能干的年轻人将农家乐的地点选在了桃花谷景区入口处,地理位置方便,客源也不愁。如今,已到了寒冬,但邢波的生意依然很好。“往年这个时候农家乐基本上都是关门大吉,今年因为建设了美丽乡村,到这个时候游客仍然来的很多,所以生意一直不错。”邢波说。目前,在竹林关村已经形成了农家乐集群,日接待能力可达3000余人。由于水旱码头的兴盛和商贸的繁荣,南北饮食文化在这里交融,朴实好客的竹林人把“八大碗”“十三花”等传统菜肴演绎得淋漓尽致,特别石槽沟烧酒、丹江小鱼、竹林三丝、红薯凉粉、粉饼炒腊肉、红薯丸子等农家美食,可以让都市人真切地感受到乡里的美。“赏桃花美景,品乡村美味,住农家山庄,听竹林涛声”,无疑是忙碌之余的一种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