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报道  »  秦岭美丽乡村  »  乡村美景

秦岭深处小上海 碧水古街新云镇

秦岭深处小上海 碧水古街新云镇

2015-11-26 08:52:36

来源: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清末前,云盖寺镇建有码头,从南方来的货或越秦岭要去南方的货物,到此便是一个水旱交换点。现存的云盖寺古镇古建筑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民居多建于清代,所有宅院为“四水归堂”式样的天井院,屋顶为灰板瓦,阴阳屋面,抬梁式屋架,山墙有江南式彩绘,浮雕花格门窗,绣楼、书房、客厅、花园齐全,弄堂通幽迂回往复,院内自成一体。其建筑风格为典型徽派风格。
  美若水墨画的老街
  宫灯高挂,旌旗招展,雄伟壮观的古建筑飞檐翘角,古香古色的老街在保留原始风韵的基础上被修葺一新,保存完好的江南四合院向人们展现出昔日的繁华和历史的沧桑。曾经的商贾老宅在后人的精心保护下再展现在游人面前时,真真好似那水墨古画一张,酣畅而精致地泼洒在青山绿水间。“云盖寺镇老街现有民居87户483人,保留有大小不同的四合院51个,其中较为完整的有31个,房屋基本都属明清徽派建筑风格。我们的思路是在保护古街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江南四合院建筑文化元素,统一村内所有民居的建筑风格,重现昔日店铺林立、客商云集的商道名驿盛景,这也是我们的美丽乡村最大的特点。”云镇村支书张瞬丛告诉记者。
  在云镇村老街,82岁的老人徐德培热情地招呼记者到他家的四合院参观。一走进老人家的四合院记者便看到,院落正中间有一方天井,方方正正,水在其中,可饮可濯。徐德培老人的老伴还将一些花卉盆栽摆在院中,清幽雅观,煞是好看。四合院屋檐下彩绘,屋檐上是瓦雕,房顶是加廊楼阁,有观客赏灯的凭栏。窗户全部用彩纸糊成,保留了建筑原始的风貌。徐德培老人告诉记者:“我的后院还长着哩,还有一个菜园子。这个老屋是我们家祖上传下来的,有100多年了,是清朝末年建的,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老人说,他的4个孩子都有不错的工作,在外面上班,常常叫他们老两口搬去一起生活,但是他们舍不得住了这么多年的老宅子,加上国家建设美丽乡村,重点打造云镇,帮助他们修缮老宅,美化环境,如今游客多了,经济繁荣了,他们住在这里心情好,舒心。
  云镇打造美丽乡村,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也让当地村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福利,很多传统的手工作坊、新式的画廊渐次开了起来,群众的钱袋子鼓了,幸福感更高了。今年72岁的谷玉祥老人是云镇老街的原着居民。40多年前他便在自己的老房子里开了个老油坊,到如今旧的压榨机都换了5台。老人说,凭借传统的手工榨油手艺,他养大了儿女,如今他的心愿是依托旅游发展,打出自己的核桃油品牌,用货真价实的食用油也为云镇添一份彩。“我们云镇很多人的老祖先都是商人,老祖宗有古训,诚信第一。”谷玉祥老人说。汪代胜是第一个在云镇开画廊的人。1981出生的他是华夏诗书画艺术研究中心的会员,作为云镇当地人,他看重云镇独特的风韵与国家打造美丽乡村难得的机遇,今年10月份在老街开起了自己的画廊,展出自己的作品,同时也增添了云镇的人文底蕴。
  移民小区里的幸福生活
  关于云镇花园的由来,当地流传着一个传说,说此地为李世民到云盖寺进香祈福所住的行宫,并以云盖寺到花园的古地道为佐证。传说的真实性无从考究,但是如今的花园的确成为了一个福地。镇安县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移民搬迁、产业建设相结合,规划建设花园5000户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小区,配套设施健全的小广场上处处欢歌笑语。隔河相望,便是规模宏大的工业孵化园,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
  今年47岁的刘道珍是花园社区移民搬迁户中的一员,她原来是青铜关镇的村民。“我们家原来的房子在山上,离镇上太远,想要购买生活用品、送娃上学都不方便,出去一趟至少需要一个多小时。”刘道珍告诉记者,“我们现在住进了100多平方米的小楼房里,社区还有健身广场、舞台供群众娱乐。能住在这里,我非常的满意。”为了确保移民搬到新家后能快速适应新生活,镇安县在移民搬迁点周边配套建设了中小企业孵化园,为中小企业搭建创业平台,就近解决搬迁户就业问题。目前,已有美云刺绣、山野蔡综合加工、中药材加工等多家绿色企业落户,吸纳千余名搬迁户在家门口就业。刘道珍说,她丈夫在孵化园一家企业里打工,她自己照顾小孩与老人,闲暇在家时她便从美云刺绣领取十字绣回家绣,绣完后再交由企业销售,“这样既合理支配了时间,又给家里赚些零用钱。”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