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探索到强化,举国体制随着中国参加奥运会的脚步也在不断向前。举国体制意味着对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与投入,意味着清晰坚定的目标和持之以恒的努力。走上赛场的运动员都明白,要争取胜利,专注是必须的品质。围绕奥运会这个竞技体育的最高舞台,举国体制构成了专注的培养体系,收获正是对付出的回报。
创造佳绩的项目不同,培养竞争者的方式不同,只要符合国情和发展阶段,都可以成为一种选择。在中国体育过去几十年历程中,举国体制是实现突破的重要保证,立下了汗马功劳。否认这一历史事实,是对体育界前辈的不尊重。没有这个基础,也难以找到中国体育改革的出发点。
在伦敦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佳绩的运动员无不带有举国体制培养的印记。在现实条件下,完全靠社会和个人,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无法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优势。今后一段时间里,应当积极尝试不同的体育体制并存并举,但举国体制依然是支柱。
事实上,在以奥运会为平台的世界体坛交流中,中国在向一些体育发达国家学习,自身也是被学习的对象。日本自2001年后通过了“奖牌倍增战略”计划,核心内容就是构建从少年选手到顶尖运动员的培养路径,并确立了各单项协会在体育医学和科学、信息分析等方面相互支援的体制。其中,“领先一步”的日本体操协会近年来已开始有所收获,培养出了内村航平等世界级好手。
本届奥运会上眼下战绩不佳的澳大利亚代表团则表示,政府投入不足是主要问题,仅靠民间支持,很难保证运动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投入训练。
举国体制尚需完善
-与全民健身共同支撑国家体育发展战略
-以人为本,着眼于运动员的长远发展
举国体制的效率已经被证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的社会功能不断延伸、拓展,对举国体制的关注,也就有了更多发展的视角。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体育界和社会各界对这个话题多有探讨。对举国体制的人力财力投入,是否应该更多地转向全民健身,就是一种观点。
争得大赛佳绩的确不是体育事业的全部,不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的国家虽然会具有较好的基础,却不会自然成为竞技场上的强者,即便国民体质有了普遍提高,体育意识和行为成为大众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优秀的体育竞技人才仍然必须经过特殊的专业训练,才能具备竞争实力。在经济社会发展已达到一定程度的今天,怎样看待举国体制,不是非要和全民健身对立比较,两者在国家体育发展战略中理应有着相辅相成的结构支撑。至于目前运转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应当从发展的角度看待,而非断然否决。
本届奥运会上,中国选手的表现依然振奋人心,不论是否能站上最高领奖台,他们都展现出了中国体育乃至当代中国的形象与气魄。这也依然是由举国体制为主要推动力的成果。如果要讨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作用是否已经可以用其他方式取代,这是由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状况来决定的,水到渠成,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中国要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举国体制依然是基础结构,不断加以完善和充分发挥作用的空间远未穷尽。
而完善举国体制,核心思路应当是“以人为本”,着眼于运动员的长远利益和全面发展。能够来到奥运赛场,站上领奖台的运动员毕竟是极少数。在运动员培养过程中,注入更多人文关怀,用合理的制度安排帮助他们既能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与比赛,又能为更长远的未来打好一定基础。伦敦捷报频传之时,举国体制怎样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新的生命力,既要有坚持的信心,也要有改革的决心。(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