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投钱,再加上球员无法流动,自身价值无法通过转会来提升,于是只能拿着死工资度日。据了解,目前国内排球运动员的月平均收入也就3000左右,球员的训练和比赛热情很难提高。《体坛周报》采访了一位国家男排主力,据这位球员介绍,他的月工资也就2000出头。拿到联赛冠军,主力可得4万元左右;年终奖更少得可怜,当年拿到全国冠军,或许还有2万元。“我们队里有些队员的老婆,年终奖都是我们的7倍多。这个东西没办法,太苦了,(男排联赛是)后娘养的。如果我以后有孩子搞运动的话,肯定挑一个能赚钱的,仅仅喜欢和热爱是不够的。你看现在篮球职业化做得很好,以后只要身体条件好的,都往篮球队送”。而一位女排国家队主力更是向《体坛周报》抱怨,“主场赢球奖金100,客场50……连自己都养不活,能有热情么?”
媒体开药方:排球应该职业化
事实上,排管中心也曾做过尝试,之所以出现倒退,中国排球协会副主席钟秉枢认为,一是项目的差异决定排球市场化运作难度远比足球篮球要大,二是当奥运战略和联赛出现矛盾时,管理者毫不犹豫选择了维持熟悉的体制,“他们认为只要拿到冠军,其他事情做与不做,就不被关注了。”
如何打破排球联赛这潭“死水”?包括《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在内的媒体都撰文称,排球联赛应该职业化。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CEO张庆,曾参与CBA和排球联赛的推广工作,他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迈出排球职业化的第一步还要靠行业管理机构———排球运动管理中心首先具备这样的意识和意向。目前不需要一下子解散省队,可以逐步以股份制的方式来让省队以球员资源入股。俱乐部要在民政部门注册成为真正的独立法人,主管机构要设计游戏规则:工资帽、摘牌、选秀和转会制度等,可以试行准入制、准入年。”
而《人民日报》则表示:中国排球项目的管理者,有责任、有义务推动联赛职业化的发展,且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球员、俱乐部和赞助商三者之间的利益,只有职业化,球市才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