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商南县

青山变金山茶园美如画

2020-06-30

来源:来源: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谢非 党率航

  5月末,记者来到商南县十里坪镇李家湾村,只见翠峰叠嶂,山水相依,这里是商南县偏远的贫困山村,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让这里的群众有了脱贫致富产业——茶叶。

  十里坪镇是深度贫困镇,13个村全部是贫困村,其中9个是深度贫困村,贫困人口占全镇人口的一半,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我们镇主要是地理环境较差,离县城108公里,山大沟深、人稀地薄,基础设施方面投资比较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常住人口多属于老幼妇弱,所以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比较滞后。”镇长殷书宁说。

  为了拔掉“穷根”,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发展了茶叶、蔬菜、食用菌、土蜂蜜等产业。在李家湾村,雨山茶叶专业合作社、三合丰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成为发展产业、带动群众增收的“火车头”。目前,李家湾村种植茶叶2000亩,成为十里坪镇的茶叶专业村。

  合作社带动

  雨山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茶园位于李家湾村海拔800米到1000米的余家山上。茶园里,工人们正埋头采摘。

  “我是李家湾人,采茶的工人有桑河的、李家湾的、十里坪的,一天就有六七十人。”采茶工叶胜琴边干边说。

  采茶工陈玉琴介绍:“我每天早上四五点来,一天采七八斤茶叶。这里是按斤付费,每天能挣百十块钱。”在这里,高山茶产业是最适合各村以及群众自行发展的产业,因为这个产业用工量大,解决了本村的剩余劳动力务工问题。

  等到竹筐装满时,工人将鲜叶送至余家山脚下的雨山茶厂。在那里,工人们将鲜叶摊晾开来,准备加工成干茶。要让鲜茶叶发生脱胎换骨的改变,要经历分选、摊晾、杀青、揉捻、炒制等工序。

  “咱们这儿一天加工干茶200多公斤。”合作社理事长田风保说,“近几年,余家山的山头上多了一些茶树品种,雨山茶也逐渐改变单一绿茶的产品结构,先后增加了红茶、白茶、黄茶等产品。”

  新产品的出现,提高了茶园产量,带动村民增收明显。往年入秋前,茶园进行修剪,很多叶子就剪掉了。现在,按照一芽一叶的标准采出来,制成红茶一斤可以卖五六百元钱,把往年浪费掉的叶子变成了收入。

  产业路修通

  从高空中俯瞰茶山,灰白的水泥路犹如丝带在山间飞舞,与层层茶树相映成趣。这是为了方便茶园管理和采茶而修建的全长近5公里的“产业路”。从2016年到2019年,通过政府投资、苏陕协作项目解决修路资金,拓宽修整通往山上的道路,极大地改善了李家湾村茶园的面貌。

  以前劳动工具都是肩挑背扛运上来,现在农用车、摩托车都能开到地头,管理、采摘就更方便了。“以前我们一天采茶能挣100多元,现在交通方便了,车把我们送到上梁子,节省了时间,我们可以多赚些。”采茶工李家娥笑着说。

  村民田风保回忆道:“修路之前,山顶上的茶树施肥、管理跟不上,茶叶基本上没人去采。如今,山上的道路硬化了,给茶园采摘、施肥、除草带来了便利,茶园的管理水平提高,效益也增加了。”

  多渠道受益

  新建一亩茶园要投入茶苗和管理成本,到了第三年才可见到效益。这样的投入对贫困山区群众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村委会副主任田良介绍,目前新栽的品种全部是无性系良种茶苗,成本比较高,头3年每年投入在1万元左右。李家湾村采用合作社建园的方式来消除群众后顾之忧。由合作社统一征地建园,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入园务工、年终分红等途径受益。在非农忙时节,还可以外出打工增加收入。

  从单一绿茶品种到绿茶、红茶、白茶等多个品种;从传统的人工制茶到标准化工厂生产。在雨山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李家湾村茶产业实现了产业升级。到2019年底,全村建档立卡的94户贫困户已有92户脱贫。如今,李家湾村的青山变成了“金山”,茶叶也成为带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黄金叶”。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