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商南县

茶旅融合新业态 万亩荒山变茶海

2021-06-01

    
  驱车穿行在商南县富水镇现代农业绿色长廊,九曲十八弯,迤逦而上,万亩茶山蜿蜒起伏、郁郁葱葱,茶园绕山转,茶树等高线,让人叹为观止。连绵不断的群山种满了茶树,有的已经开始采摘,有的刚刚起身露青,远看气势磅礴,近看成行成带,目之所及皆是赏心悦目的苍翠风光。这便是富水镇茶海公园,是商南县聚力打造的2021年全市农旅融合拉练项目,也是引领全县乡村振兴的示范项目。
  从一“叶”到一“业”,商南县茶产业打破单一的产业格局,将茶产业发展与山水、乡村旅游项目结合,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全产业链,让小小一片叶子,富裕了一方百姓,让曾经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提升品质蹚出新路
  站在山顶极目远眺,一行行茶树被修剪得错落有致、线条优美,从山底盘旋而上,整个山坡像一座座绿色的堡垒,一眼望不到边的碧绿茶园和蔚蓝的天空融为一体,万亩茶海公园已见雏形。
  茶海公园位于商南县城东南7公里处,涉及富水镇油坊岭、龙窝、马家沟、茶坊、王家庄、洋淇等6个村,由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商南县沁园春茶业有限公司等10家茶叶企业共同承建,规划总面积达2万亩,其中,新建无性系茶园1.6万亩,群体种4000亩,目前可采摘3000多亩。茶海公园的建设,还要从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总经理、林业高级工程师、茶海公园发起人刘保柱说起。
  刘保柱1984年毕业于安康农业学校茶叶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原商南县茶叶技术指导站。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刘保柱就遇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年代,茶叶凭票供应变成了茶叶滞销。在时任茶叶站站长张淑珍的带领下,刘保柱和职工想方设法推销茶叶。他们将茶叶简单包装,用两周时间将1万公斤滞销茶叶销售出去,商南茶叶开始走向市场。1985年成立了“茶叶联营公司”,打开了商南茶叶发展的新局面,也为刘保柱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当商南茶叶联营公司总经理的接力棒递交到刘保柱手中的时候,他深深地感受到肩头沉甸甸的重担。“以前都是分散种植,茶叶品质参差不齐,虽然走上了联营的道路,但企业是靠产品生存的,保证品质是关键,茶园升级换代迫在眉睫。”刘保柱暗下决心。想法有了,该怎么实施?他踏遍商南的山坡沟谷,深入田间地头综合考察了解当地气候、土质、日照、水源等,只为找寻适合茶叶成长的最佳种植区。经过深入勘察,刘保柱最终选定富水镇油坊岭骡子沟作为开创茶叶基地的首块阵地。通过前期准备、引进实验,确定了安吉白茶、黄茶、陕茶一号、龙井43号、金牡丹等十五六个抗逆性强、品质优良、早晚搭配的品种。“2016年冬季,茶树长得有一人高,山路不好走,车都开不进来。事实证明我们的品种选对了,种植效果很好,2017年开始大面积栽苗。”刘保柱回忆道。
  为建好茶叶基地,优化茶树品种,刘保柱经常奔走在种植一线,对各个山坡进行综合规划,要求做到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除草、统一施肥、统一防虫、统一采摘、统一加工,让一切生产工序环节都在可控范围之内,确保产品的优良品质,一开始就使茶园种植走上了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之路。
  在刘保柱的示范引领和苦心经营下,2018年,他们又引进商南县沁园春茶业有限公司等多家茶叶企业共同承建,大家为了同一个目标,加大基地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订单农业,延伸产业链条,做优做强茶叶产业,打造茶海公园,6村10企产业实现大联合,同时向王家楼、洋淇、王家庄、桑树、黑漆河等村延伸发展,推动区域内茶叶由散变聚,走向规模化发展。催生茶旅融合新业态
  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发展茶乡体验游,让茶海公园在传统茶叶基础上催生出茶园旅游新业态,走出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茶旅融合”新路子。
  山头上,一座造型别致的小木屋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周围碧草丛生,沿台阶而上,我们来到了小木屋,原来这是智能无人自助喝茶平台——双山自助茶室。
  站在茶室阳台上,抬头是湛蓝的天空,远眺是别具一格的茶仙女雕塑。环顾四周,茶园美色尽收眼底,宛如置身绿色的海洋。吸一口新鲜的空气,顿感沁人心脾。茶室内,客人们正在品茗赏景、谈心聊天。
  “我和家人朋友来过很多次了,这个季节茶山绿意盎然,香气四溢,是品茶的好时候。约着家人朋友一起来,既能喝茶,又能看景,自由自在,心情都好了很多。”从商南县城开车过来游玩的田先生笑着说。
  为了方便游客品茶购茶,双山茶业秉持“智慧旅游、自助喝茶”理念,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建造了3座自助茶室,游客只需微信扫码,就可打开茶室大门,里面设置购买区和品茶区,可根据个人需求通过扫码支付品尝、购买,让游客旅游、喝茶两不误,为茶友们带来全新的茶文化体验。
  离开自助茶室,继续蜿蜒而上,越过一个山头,我们来到了观光茶楼。顺着刘保柱指着的方向望去,远处“茶海公园”4个大字分散矗立在几个山顶,拥抱着连绵起伏的20多公里的茶山。
  茶海公园在建园时,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园,政府配套路网及水利灌溉建设,按照“产业绿色化、茶园区域化、加工清洁化”的思路,围绕“生态、生产、生活”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以打造生态美丽、产业兴旺、百姓富裕的产业综合园区为目标,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多部门协作方式,立足富水镇良好的土地生产资源,引进龙井、安吉白茶、中黄2号等优质品种。在推进过程中,配套修建了24.8公里的产业路,同时铺设滴灌设施,并架设动力电,为下一步优化提升,致力于打造集茶园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度假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项目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富水镇围绕县委“一心三带五协同”总体规划布局,落实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科级干部现场抓的“三抓”工作机制,实行分段分时分类管理,明确任务时限,全程跟踪催办,加快茶海公园项目推进速度,注重村集体、企业、贫困户三方利益联结,撬动企业、政府、银行等资金1.1亿元参与茶海公园建设,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我们采取宜茶则茶,宜林则林,林茶相伴的发展模式,着力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刘保柱介绍,林茶相伴是“一石二鸟”的策略,在非适宜区种上松、杨、柳、红叶李、冬桃等树木,一来可以绿化美化山头,二来可以阻挡部分病虫害,有利于提升茶园品质。按照茶旅融合的标准,公园内还建成了景观小品、旅游步道、休憩平台、茶品展厅、共享茶吧等配套服务设施,启动了园区绿化、亮化、美化工作。依照“山上茶、山下果”的产业格局,山坡脚栽植了连片的五月桃和冬桃,山谷平地建起了1.2万亩狝猴桃产业园。“现已基本实现了四季常绿、四季有花、三季有果,游客来到这里,感觉既是茶园,又是花园,还是果园,能休闲、度假,也能体验、娱乐。”
  “错过了春茶采摘的季节,下个采摘季,我一定要再来一次,亲身体验采茶乐趣,学习茶艺文化,在这茶园中,品一壶自制新茶,肯定别有一番风味。”西安游客周女士充满期望地说。鼓起群众钱袋子
  5月18日上午,伴着初夏微煦的阳光,绿意葱茏、逶迤绵延的茶山里,茶农像蜜蜂一般忙碌着。
  60岁的马长海正在指导茶农施肥。马长海是富水镇油坊岭村离职的村干部,2018年从村上退休后,就来到茶园工作,因为懂技术,修剪茶树、爬坡坎,修建茶楼、管理茶园的工作都做,也给茶农培训和指导。
  “从退休到现在干了3年多了,一年杂七杂八的收入有3万多块钱,挺满意的,最近正是除草的时候,前一阵子一直下雨,活也干不了。这几天终于晴了,大伙都干得很起劲。”说话间,马长海又弯下腰除起草来。
  让茶园规模化、科技化、产业化发展,是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的必经之路,也是茶农增收的现实需要。茶叶产业用工量大,栽苗、除草、管护、修建、采摘、加工……工序琐碎,机械又代替不了。为了提高农户种植管理技术,县茶叶联营公司累计培训茶农2000多人次。“种茶和采茶门槛低、易操作、技术要求不高,通过简单培训,大家都能掌握,而且茶园建在这里就搬不走了,是一项长期的增收产业,建在群众家门口,他们利用零散时间干活,收入还不错,都抢着要来。”刘保柱说。
  我们也了解到,群众在茶叶基地有多个收入来源。劳务报酬是其一,冬季补苗、清理渠道,春季施肥、采摘、加工,夏季除草、修剪,年用工量可达1.2万多人次,累计发放劳务报酬400多万元,户均增收2600元以上,还带动有从西峡、丹凤、山阳前来务工的群众;土地出让金是其二,每年的11月,公司会提前结算下一年度的流转费用,根据平地、沟台、坡地的租金标准,村民少则收入1000多元,多则六七千元不等,目前已累计发放地租100多万元;入股分红是其三,公司拿出国家扶贫开发资金的60%分给贫困户作为股金,其中8%作为利润分红,按照扶贫产业入股协议,可收入1万至2万元;退耕还林反补农户是其四,每亩1200元;免费提供茶苗,让群众利用房前屋后及零星土地自主种茶是其五,在免费提供茶苗的基础上,公司还免费覆膜、培训、指导技术,采摘之后统一上门收购,让茶农无后顾之忧。
  面前的一片茶地里,十五六个茶农正在除草,油坊岭村55岁的陈邦全开心地告诉我们:“公司的政策好,扶持我在自己家门口种了3亩地的茶,加上在茶园务工、除草、施肥、采茶等,有活就干,一年能收入两三万元。这几年干下来,我在镇上都给儿子买下房啦!”
  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农、配股分红、技术培训、扶持发展的产业带贫机制,周围村上的2000多名村民通过种茶、务工、分红等方式增收致富,实现了“国土增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一园多赢,确保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技能单一人群稳定增收致富,80%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依托现代农业产业长廊和万亩茶海公园建设实现了脱贫增收致富。
  “我们茶叶联营公司要积极履行国有企业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通过发展茶产业,鼓起群众的钱袋子,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把绿水青山好颜值转换成金山银山好价值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近3年来,茶海公园已带动全县1322户4489人人均增收3500元。”说起茶海公园的发展目标,刘保柱充满了自信。
  商南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朱熙敏说,商南全县茶园面积已达25万亩,其中,丰产茶园12万亩,可采摘茶园19万亩,实现了“人均1亩茶”。现有茶叶加工厂有200多家,5万多人从事茶产业种植加工,年加工茶叶6500吨,产值10个亿,户均增收5000元。下一步,商南县将以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抓手,继续在引进新品种、提高茶品质、做优茶品牌上做好文章,努力在乡村振兴中再立新功。

  • 相关阅读
  • 改革逐浪乘势起

      商州区北宽坪蟒岭绿道山阳家金核桃露生产线柞水“木耳小镇”下梁镇的木耳产业丹凤县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图为武关镇南坪村通过土地流转建成民乐现代农业示范园)  熊德海 王关珍 &#1228...

    时间:07-27
  • 坚决打好作风建设攻坚战 为奋力推动商洛新时代追赶超越作出更大贡献

        本报讯(记者 李小龙 李敏)7月26日,全市“提士气强担当建机制促发展”作风建设大会在商州召开。市委书记郑光照出席并讲话。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来陕考察重要讲...

    时间:07-27
  • 加强作风建设 全面从严治党

        7月26日,市委召开“提士气强担当建机制促发展”作风建设大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按照“勤快严实精细廉”要求,动员全市上下扎实...

    时间:07-27
  • 市公安局表彰奖励一批先进典型

        本报讯(唐媛媛 王丹)近日,市公安局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市直公安机关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表彰,进一步激发全市公安民警辅警奋发有为、干事创业...

    时间:07-26
  • 我市开展基层中医馆创建活动

        本报讯(陈绍莉)为扎实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深入开展,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7月15日,由市卫健委组织开展的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示范中医馆创建暨“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推...

    时间:07-19
  • 商南推动产业转型协同发展

        本报讯(代绪刚)今年以来,商南县强化“一心三带五协同”规划布局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积极培育“四大产业增长极”,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协同发展,增强县城核心区和“城富一体化”的承...

    时间:07-16
  • 红二十五军在商南创建苏区根据地

        1934年11月,在鄂豫皖根据地日益缩小、红军力量不断被削弱的情况下,中共鄂豫皖省委根据中央指示信和周恩来副主席的指示精神,决定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实施战略转移,向西挺进开始长征,创...

    时间:07-15
  • 革命薪火永相传 村美民富展新颜

        刘家花屋播火种   刘家花屋距商南县城约30公里,位于商南县清油河镇团坪村的油瓶沟口。是由刘氏建于清朝末年的5间徽派砖木结构房屋,建筑大气精美,雕刻花纹俊秀,当地人称之“刘...

    时间:06-24
  • 我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首届斗茶大赛在商南举行

        本报讯(记者 柯岩)6月21日至22日,我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首届斗茶大赛在商南县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江用文等...

    时间:06-23
  • 一番奔走只为“黑户”儿童上户口

        编辑同志:近日,商南县公安局过风楼派出所民警经过多方奔走,为一“黑户”儿童上了户口,圆了孩子上学梦的事,获其家人的衷心感谢。   经了解,商南县公安局过风楼派出所民警在走...

    时间:06-1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