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代绪刚)今年以来,商南县做好“土特产”文章,强化产业链建设,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茶菌果、药畜菜、酒水鱼”9大特色农业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商南县加大茶叶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和推广,计划实施低产茶园改造提升1万亩,新建标准化生态茶园2万亩,推动茶产业与文化康养、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强化基地管理,计划改造提升老果园1000亩,促进狝猴桃产业提质增效。支持养殖企业(合作社)新建养殖基地、扩大养殖规模、开展肉制品深加工项目。加大中央财政衔接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力度,重点支持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全产业链开发。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升产业精深加工能力和产品附加值。鼓励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发展县域范围内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多种主体参与的融合模式,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稳定、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带动发展产业、资金资产入股分红、吸纳务工就业、托管代养、订单农业、帮销产品等多种形式,带动农户增收。对财政资金和帮扶资金支持的经营性帮扶项目,建立联农带农工作台账,推动经营主体通过订单生产、托养托管、产品代销、保护价收购、吸纳就业、资产收益等方式,使脱贫群众嵌入产业链分享更多收益。
同时,强化产业发展技术支撑和金融政策支持。加强与国家科技特派团及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建立一批重点试验站和农业技术示范基地。大力培育乡村产业创新主体,引导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入乡人员和高素质农民、“田秀才”“土专家”创新创业。进一步完善产业技术服务工作机制,优化产业发展指导员队伍,创新技术帮扶方式,加大高素质农民及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多途径、全方位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引导县域金融机构把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优惠政策重点用于乡村产业发展,探索推行气象指数、产品价格、农业灾害等特色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鼓励农民购买农业保险,提升农业风险防范水平。持续落实小额贷款政策,积极推广实施“富民贷”,积极创新“茶叶贷”“园区贷”“生态贷”等特色信贷产品,积极开展“秦岭生态资源平台”试点,推动绿色贷款、生态保险、绿色担保等业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