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郗 湛 雷超锋)夏日的黄鱼沟清凉爽透,山上繁茂的橡树蓊蓊郁郁,田间茂繁的樱桃成行成列,千亩大樱桃让这里声名鹊起,让人流连忘返。村支书张宝林说,这一切得益于包扶单位商州区财政局,从种洋芋到种樱桃,从产业规划到优质服务,群众坐上了直通车。
第一书记到基层
从3月份开始,我市选派111名第一书记、50名党建指导员、67名经济发展指导员,驻村手把手帮助群众致富。3个多月来,“第一书记”们吃农家饭、聊农家事,走访党员干部、村民代表、致富能手、贫困户、信访人,询问班子运行、村情民意、发展路子、群众疾苦、矛盾纠纷,用真情和责任交上了一份群众满意的答卷。
丹凤县下派22名“第一书记”,让干部到条件最艰苦、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几经周折,我们来到最偏僻的花瓶镇粉源村,见到了村“第一书记”、镇党委副书记孙志军。粉源村距镇政府20多公里,有4个组228户1000多人。由于山大沟深,加之前几年的严重水灾,村级道路损毁严重。原来主干道全长7.8公里、宽3米的路面坑洼不平,挡墙垮塌多达30多处,雨天的时候甚至不能通行。面对困扰群众生产生活的难题,村上在交通等部门的支持下,投资近300万元修通了这条惠及3个村群众的便民路。今年,孙志军又翻山越岭,积极筹划建设万株树形金银花基地,对低压线路进行改造……
丹凤县在全县开展的“我是党员我先行、我为群众当公仆”活动中,为在职党员配制4500多个“我是党员”提示桌牌,就是要让党员干部牢记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第一使命是为群众服务,时时刻刻发挥“第一书记”的积极作用。
据了解,商洛选派的“第一书记”积极推行“情况在一线了解、责任在一线落实、感情在一线融合、问题在一线解决”的工作法,联系服务群众3960户,累计走访农户1.6万多户,开展便民服务2106人次,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2037多件。
四级便民群众赞
快速拿到建房许可证后,任昌焕一口气连说了三个没想到:从递交申请到拿到证件,没想到只跑了一次路;没想到打了一次电话后,镇村干部的代理服务这么到位;没想到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事就办成了。任昌焕是山阳县板岩镇安门口村村民,说起自己的办事经历他颇为激动。
为解决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山阳县委实施了以“民情民意直通、惠民政策直通、群众办事直通、干群联系直通、矛盾调处直通、纠风监督直通”为主要内容的“为民服务直通车”工程,通过编织一张张服务网络、完善县镇村便民服务三级平台来进一步畅通服务渠道。
据了解,山阳县建立县镇村三级民情信息员、电子信箱、热线电话全天候民情收集一张网,组建由驻村包联干部、村组长、上岗党员和从“两代表一委员”中选聘的两支民情信息员队伍,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问题反映、民事代办等服务,依托村级“民情恳谈会”、镇级“民情交办会”、县级“民情督办会”三会制进行整改筛选,建立了能办即办、不能办及时逐级上报的民情月报制度,形成了覆盖全县、上下联动、民情直达的民情民意收集整改网络。
如今,全县已有28个部门、23个镇建立了便民服务大厅,277个村建立了365群众工作室。通过“123”民情民意直通方式,县、镇、村各级收集民情民意1.21万条,化解办理率达98%。各级便民服务平台为群众办事21570件,其中镇村为群众代办5426件。
我市积极建设“四级便民服务平台”,在市、县区设立便民服务大厅,实行一厅式办公、集中办理,彻底解决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程序繁琐、效率低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