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县“双包双促”精准扶贫系列报道之二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 (谢 华 周文治 樊利仁 冯永发)丹凤县探索的精准扶贫、陕南移民搬迁、产业园区发展、小城镇建设、消费市场培育等“五位一体”模式,实现的路径就是通过循环工业园区、特色农业园区、文化旅游景区、新型社区等“四区同建”方式,促进4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和创业,从而步入脱贫致富的小康大道。
而今,在丹凤县的龙驹、商镇、棣花、竹林关等“四大区域”和一些重点城镇,一幢幢的漂亮移民新楼拔地而起,工业园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旅游景区相依相托,相得益彰。一大批农民“摇身一变”成了产业工人,土气十足的村落也开始“改头换面”成为新型社区,广大农村正在发生着一场“化蛹成蝶”式的嬗变。
围绕“四大区域”开发,丹凤县的“四园同建”在实践中已形成了工农联盟型、旅游带动型等典型的园区带动型发展格局,破解了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农业短腿和农民增收短路问题。
“工农联盟”促就业:龙头带动使农业产业化链条越伸越长
丹凤县把抓精准扶贫的着力点,放在如何促进通过移民搬迁后行走在进城路上的这一大批两栖型、候鸟性农民的增收问题上,使他们实现角色转换,迅速成为产业工人,不因搬迁重新陷入贫困泥潭。
县上按照“移民安置点+工业园区”的配置格局,将移民集中安置点与工业集中区就近规划建设,一方面通过开办企业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以移民搬迁户为主培育产业工人,解决企业用工问题,形成互补双赢的“利益共同体”。
位于丹凤县境内沪陕高速出口一带的商棣工业精深加工区,就是典型的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田”。该工业园区入驻鑫圣源保温材料、恒大产业园、华茂现代农业产业园等9家企业,聚合周边人口2万余人。与之相毗邻的商镇老君村陕南移民示范点,新近落成的首期14栋移民楼,规划安置移民户1500户5100人。通过工业园区项目的实施,这些移民户可以就近到园区的企业实现就业,不但解决了陕南移民的经济收入,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问题,而且也使安置点成了园区企业职工的“宿舍”,仅此一处,移民点便可增加城镇化率4个百分点。
像商镇工业园区一样,全县工业园区累计入住各类企业86户,其中工业企业43户,建成规模工业企业20户,完成投资32亿元,实现规模工业产值42.5亿元,上缴各类税金8000万元,有效解决3500余人的就业问题。像杨朝军一样,一批贫困户成了名符其实的产业工人。
主管扶贫的副县长张孝义说:“工业园区实现了贫困户的直接就业。而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的作用还远远不止这些。”他是这样形象地阐述龙头企业带给产业发展的好处:这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链条一头连着城镇,一头连着乡村,为更多的贫困户提供了创收的机会。懂技术、有投资胆识的在农村从事种养业,做专业户和“农场主”;有劳动能力肯吃苦的打工赚工资,就地实现劳务输出。做到了家庭生活和创收两不误。实现了精准扶贫从农村到城镇的全覆盖。产业链条承载着精准扶贫这辆“坦克”,披荆斩棘,所向披靡,将一个个“穷魔的碉堡”彻底摧毁。
按照这个思路,丹凤县利用华茂、民乐、万湾3个现代农业园区,先后引进8家“农字号”企业入园发展。目前,华茂农业园区相继建成了10万套种鸡厂、5000万只鸡苗孵化厂、年加工15万吨饲料厂、5000万只屠宰厂等产业链上的子企业,肉鸡生产能力达到5000万只以上,带动贫困户发展肉鸡大棚865个,建成肉鸡养殖小区68个,带动800多户群众养殖肉鸡。
- 相关阅读
-
商州区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成效清单
区委常委班子列出整改事项57项,整改到位32项;其他(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列出整改事项102项,整改到位81项。 较去年同期,压缩各类会议48场次,减少25.6%;精减文件40件,减少21.7%;精减简报15种,减...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