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县“双包双促”精准扶贫系列报道之三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谢 华 周文治 樊利仁 冯永发)“真是做梦都没想到,我这样的贫困户这辈子还能与县委书记攀上‘亲戚’,让我对今后脱贫致富更有信心了!”说起和县委书记“结亲”的事,丹凤县花瓶子镇粉塬村58岁的农民淡宝庆高兴得合不拢嘴。
粉塬村,丹凤县偏远山区的贫困村之一。在丹凤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除淡宝庆家外,县委书记程诗有还认下了何王保、何志犬、王来朝、师水成等5户“穷亲戚”。由此,这个深山村里的许多家长里短,都牵动着程书记的心。他先后三次亲临该村,协助村上制定经济发展规划,落实修路、校舍修缮、引水工程和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等事项。
像这样,在丹凤县,包括县级领导在内,该县从112个县直单位和16个镇一次抽调出1511名干部,采取联镇驻村入户结对“攀亲”的方式,让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实施“双包双促”精准扶贫,给困难群众提供项目、资金、技术、信息、政策等全方位服务,力争3年使他们一举甩掉贫困户帽子。
一场以弘扬“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等“三苦”精神的干群鱼水情深的连台好戏,在丹水凤山大地上陆续上演。
精准施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量身订做帮扶项目
丹凤县坚持量体裁衣、包抓到户原则,做到目标瞄得准,项目精细化,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管”,确保真扶贫,扶真贫。
县上针对全县8890户32619名贫困人口,在按照扶贫户、贫困户、救济户等进行分类识别的基础上,采取组建工作队驻村、干部入户包抓。以脱贫任务为导向,区分每一村、每一户的情况,制定具体帮扶计划,做到扶持项目、资金来源、工作责任“三明确”。县上给每个镇确定1至2名县级领导牵头抓总、每个村由科级领导任工作队长,根据贫困程度采取让每位县级领导包5户、科级领导包3户、一般干部包1户的模式,落实县镇村三级联动承担“捆绑式”责任,选定53个村开展工作,做到“人换户不换、任务变目标不变、不脱贫队伍不散”。
对于村上,找准致贫的“瓶颈”和“短板”,突出实施“主导产业、基础设施、民居环境、公益事业、基层组织”等五大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群众搞经济搭建平台。
对于户上,坚持因户施策,分类指导,确保党的阳光普照到每一个贫困户。对于暂时居住乡村的有致富愿望的“留守型”农户,以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为载体,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项目,依靠家庭经营增收入;对于已行进在城镇化道路上的“两栖型”农户,以陕南移民搬迁为突破口,依托“五位一体”平台,从根本上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对那些无依靠、无收入、无住房的“三无户”,用足、用活、用好各种兜底政策,保障正常基本生活。
像粉源村,县交通局工作队对全村98户贫困户的情况建立了档案。确定了36户作为首批结对帮扶户,现已发放产业发展扶贫贷款210万元,新发展袋料香菇23户,魔芋种植户21房,药材35户,劳务输出51户69人。
县委副书记赵新华说:这些贫困户,有的暂时留守在村里,有的走在“进城”的路上。怎样帮?一句话,不能一刀切,一个套路!搞“五位一体”精准扶贫其实就是城乡一起抓扶贫。
综合施治:“五指相握”打“组合拳”落实扶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