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县坚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综合施治的原则,全方位为贫困户提供一条龙的服务,做到扶贫、扶志、扶智等“三结合”,真正帮贫困人群根除病根,轻装上阵奔富路。
县上采取“镇为主体、县镇联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策扶持、各方配合,抓点示范、整体推进”的思路,力争奋斗5年使全县8.23万贫困人口受益,4.2万名贫困劳动力创业和就业,实现6.97万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翻番超万元,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县上要求包扶干部在充分把脉确诊病因的基础上,给贫困户开出政策扶贫、产业扶贫、技能扶贫、信心扶贫、信息扶贫等“六味处方”,“输血输氧”并用,心理疗法与药物疗法结合,精心施治,真情服务。
县上要求包扶工作做到因人施计、因势诱导。对通过扶持可以脱贫,但缺乏基本生存环境的,动员移民搬迁;对缺乏收入来源的,联系提供就业岗位;对于缺乏增收技能的,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对有发展种养、加工和其他产业需求的,给于项目扶持和技术指导。突出18岁至60周岁贫困人口年龄段,对于接受中等以上的青壮劳动力,引导从事“智能型”劳动;对文程度较低的中老年劳动力,引导其从事建筑施工体力型和手工制作的技能型劳动;对留守妇女引导从事家政、个体经营等行业。
处于大山夹缝中的资峪镇胡树,基础设施薄弱,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县长郑晓燕将这里选为自己包抓村。她多次来到村上,和“三委”班子成员和党员代表座谈,带领交通、财政、扶贫、供销等部门进行入户调查,召开办公会研究群众最期盼的两条通村道路建设问题。
县城管局在包抓土门镇八龙庙村中,筹资5万元,协助该村用于水毁公路修复。在征求组织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将树形金银花、魔芋、香菇作为该村的三大主导产业。公开向群众承诺:产业户每增加5000袋香菇奖励1000元,金银花每增种一亩奖励200元,魔芋每增种一亩奖励500元。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彼此都留了电话。一些干部对贫苦户说:“既然是亲戚,就要互相走动。只要能帮上忙,啥时候啥事情都可以给我们打电话!”
机制保障:“六大机制”确保“双包双促”常态化
丹凤县突出以推动机制创新破题,为“五位一体”模式内“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提供组织领导、项目资金、政策驱动等支撑和保障,确保“以精准扶贫统揽农村工作”的理念渗透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形成常态化态势。
一是领导牵头组团包镇抓点、部门建队包村、干部驻点包户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县上组建了16个扶贫攻坚行动工作团,有县级领导人团长,牵头部门负责和乡镇书记任副团长,各包村单位“一把手”为团员,承担捆绑式的包抓责任。同时成立112个驻村工作队,包村部门“一把手”任队长,部门副职和乡镇副职任副队长,具体落实所包村的工作人任务。在此机制内,包括从县委书记、县长到普通干部,按照县级包5户、科级包3户、一般干部包1户的要求,结对“攀亲”包扶。全县抽调1511名干部驻村联户包抓贫困户1.1346万户4.0106万人。
二是建立资源整合机制。县上出台了专门的“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十大政策措施,包括资金整合、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就业创业、到户项目、医疗救助、困难学习救助、产业信贷、企业联村帮扶、陕南移民搬迁等“十大政策扶贫措施”。专门设立了产业发展信贷扶持专项资金1200万元,县财政按照每年不少于300万元予以配套。
三是典型带动机制。在采取下派干部包抓的同时,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引导的办法,区分不地域,确定武关镇楼子村、峦庄镇马家坪村、土门镇东炉村、蔡川镇蔡川村等12个示范村,由县级领导和有项目渠道的职能部门包抓。按照每年由包抓部门自筹30万元、安排扶贫切块资金40万元、县财政筹措不少于30万元的比例筹资,实施示范村“四改”“四清”“三化”工程,建设一批“田园式村庄”和“生态式家园”。县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于在每年底完成任务的示范村奖励20万元,确保3年内每个示范村筹集资金不少于4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