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中制定出台了规范性文件,同时制定了监督机制,确保改革在阳光下运行。为党政群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拿出了方案,对全县319个事业单位按职能进行了预分类。在推进镇村综合改革中,制定了镇办机构改革方案和镇村(社区)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民主法治领域改革持续推进,召开了县委人大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丹凤县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决定》,全县重大决策事项必须由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健全重要决策听取政协意见制度,重大改革方案出台前主动开展民主协商,推进广泛协商常态化。在农村实施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目前已有6个镇完成了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任务,其余镇也全面推开。林权制度改革初步完成,房屋登记确权已开始前期试点准备,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一旦这些改革相继完成,农民就可以放心地进行土地流转,带着土地使用权证、林权证和房屋权证进城落户,必将大大加快丹凤县城镇化进程。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全面实施党代表工作室制度,对县直部门和镇级领导班子开展了综合研判,出台了新提拔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县委全委会票决干部等制度,村支部换届工作全面启动。按照中央关于纪检监察机关体制改革和“三转”工作要求,县委对县纪委内设机构进行合理调整,坚持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制度,加强了县纪委监督检查和办案的工作力量,在各级各部门开展“三级约谈”,进一步落实好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今年以来,已累计查办案件93件,97名干部受到党政纪处分。
找准落脚点,让改革顺应期盼惠及百姓
一年来,丹凤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先推动民生领域的重大改革。
丹凤县探索的精准扶贫、陕南移民搬迁、产业园区发展、小城镇建设、消费市场培育等“五位一体”模式,通过循环工业园区、特色农业园区、文化旅游景区、新型社区等“四区同建”方式,促进4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和创业,从而实现稳步脱贫致富。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和落实我县租赁住房的并轨管理,陕南移民搬迁工作2013年考核位居全省第二、全市第一,保障性住房工作位居全市前列。
而今,在丹凤县的龙驹、商镇、棣花、竹林关等“四大重点区域”和一些重点城镇,一幢幢的漂亮移民新楼拔地而起,工业园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旅游景区相依相托,相得益彰。一大批农民“摇身一变”成了“市民”,原先散乱无序的村落也开始“改头换面”成为新型社区,广大农村正在发生着一场“化蛹成蝶”式的嬗变。商丹谷地“半小时经济圈——块状经济带”辐射带动效应日益凸显,城乡统筹发展迈开新步伐,商镇、棣花镇跻身国家重点建设小城镇,全县城镇化率达49.2%。商于古道棣花文化景区、桃花谷国家级水土保持生态科技示范园区开园运营,“商鞅封地.丹凤朝阳”旅游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
健全和完善民生兜底政策,持续深入财税体制改革,实施了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健全了政府债务管理、风险预警和审计考核机制,出台了整合统筹使用涉农资金管理有关规定,逐步减少合并涉农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坚持“两个80%”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年开工建设民生工程项目174个,完成投资8.2亿元。完善居民用电阶梯价格改革,启动实施居民用水阶梯价格改革,引导居民合理节约消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离退休人员费用纳入财政全额预算,在职人员工资的100%及县医院在职人员工资的70%纳入财政全额预算;分别为县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投入设备购置等基金200万元、150万元和70万元。民生政策公平公正落实,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健全了创新社会管理“十项机制”,信访工作实现了“一控四降”目标。深入开展社会综合治理和严打整治,公众安全感不断提高。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无重特大事故发生,社会大局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