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之窗讯(刘振宇)近年来,山阳县银花镇香菇产业、挂面、养鸡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迅猛,传统的基层党建模式已经无法跟上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银花镇党委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不断完善“在产业链上建立党支部”的党建模式,以产业链上党组织为阵地,借助各类经济组织、协会、合作社等平台,整合资源,创新载体,发挥党组织的引领、示范和帮扶服务作用,积极探索发挥产业链党组织作用的途径,让党组织和党员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群众致富的“孵化器”,走出了一条富民兴业的新路子,实现了党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双赢”,成为银花镇近年基层党建工作又一亮点。
一、注重发挥组织引领作用,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新发展。银花镇党委结合地方特色产业,积极在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发挥党组织政策引导、组织协调、发动群众的作用和优势,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提高农户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推动了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如银花镇原叶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叶秋娃成立叶家湾云瓜牌杂粮面专业合作社后,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合作社统一在市场找订单,统一采购原材料,统一开拓市场,形成了合作社和农户的利益共同体,产品竞争力大大增强,年销售量以25%的增幅逐年增长。五色沟村、岬峪沟村香菇行业协会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建立香菇生产示范基地,无偿向群众推广新技术、新产品,为群众提供产、供、销一体化服务,有力推动了香菇产业的快速发展,建成了全县规模最大的香菇基地,袋料香菇已发展到100万袋,年可实现产值800余万元;同时银花镇党委向各个村党支部选派了“第一书记”,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作用,把农村各个方面和分散在各个产业链上的人才组织起来,聚集和整合了农村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了能人和党员作为农村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整体聚合作用,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新发展。
二、注重发挥党员示范作用,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为了解决党员干部“带民富”的问题,银花镇深入开展“争当农村改革领头雁”、“党员会员示范户”等主题实践活动,积极为具有不同专长和从事不同行业的党员和能人搭建施展才华、发挥作用的平台,让党员在产业发展中找位置,产业在党组织带领下求发展,使党员在创业致富中发挥了先进性、展现了新形象,增强了农村党建工作的生机与活力。上店子村党员席粉艳成立了银花手工挂面合作社,以“支部+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为经营模式,合作社注册了银花手工挂面商标,对社员进行了严格的技术培训,规范了挂面生产操作程序,制定了统一的质量标准,对从各家各户收回来的挂面进行精美的加工包装,使原来难登大雅之堂的手工挂面一下子变身为漂亮的馈赠礼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在席粉艳和她的挂面合作社带动下,目前,银花镇境内制作手工挂面的群众从80多户发展到600多户,产量从最初的5万多斤提高到300多万斤,产值从最初的10多万元增长到1200万元,全镇群众仅挂面一项户均增收800元。可以说,手工挂面不仅成为上店子村500多户群众的摇钱树,也成为银花镇全镇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席粉艳是银花镇许多“领头雁”的一个典型代表。银花镇通过党支部和党员示范带动,推动农业产业化上档次、上水平,发挥党员在服务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注重发挥帮扶服务作用,给力建设文明和谐的新农村。银花镇党委紧密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积极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结对共建同行”活动,引导党的基层组织,优秀党员主动与贫困户“联姻”、“结对”,促进党建资源共享,构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发挥帮扶服务作用,推动新农村建设。如寺北沟村陈正斌、李国等养鸡大户帮扶寺北沟村许多养殖户养鸡,现在寺北沟畜牧基地已经初具规模,每年可出栏肉鸡40余万只,实现产值1000余万元,发展蛋鸡养殖大户15户,养鸡30万只,年产鸡蛋3000余吨,促进了养殖户的增收。以“双包双促”为契机,在全镇开展以“部门包村、干部包户,促村域经济发展、贫困户脱贫,促干部作风转变、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双包双促”扶贫攻坚行动,全力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促进贫困户增收。银花镇党委积极发挥党组织帮扶服务作用,通过抓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抓民居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抓社会事业、提升民生质量,使全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叶家湾、五色沟的新农村建设被列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