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2日下午,商南县人民政府广场人头攒动,气氛热烈,一场特殊的、面向县政府领导班子的第三场“三严三实”关于西街棚改的“广场问政”大会随即拉开帷幕。县长崔华锋带领县政府班子成员,就西街棚户区改造等问题接受百姓提问。
商南“广场问政” 自实施以来,主要针对科级“一把手”,已先后有数十名局长接受问政。这种敢于接受群众评判,把权力晒在阳光下的做法,既拉近了干群距离,又密切了干群关系,为促进全县干部转作风、提效能、抓落实、促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此次问政较以往不同的是百姓可以当场直接向县长提问,在我县尚属首次,是对“问政”的又一次升华和创新,丰富问政形式的同时也提高了活动影响力,使领导干部由台上发号施令转变为与群众面对面互动交流,破除了群众与干部之间的“弹簧门”,拆除了群众和干部之间的“隔心墙”。主动把问题搬上台面,敦促领导干部持续转变作风,透明用权、光明做事、阳光从政。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以取信于民、造福于民的实际行动,树立了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凝聚了全县上下干事创业的合力。
西街棚户区改造项目涉及拆迁居民1330户共计3959人,因涉及范围广、涉及领域杂、涉及人员多而一度“梗阻”。为彻底解决这一难题,让棚改工作不再成为难啃的“硬骨头”,而是成为得民心、顺民意、解民忧的德政工程,本届政府创新举措、精准发力,将看得见的实惠送到棚户区每位居民手中。实际上,要想把这件好事做实做细做好实属不易。商南打破常规,将棚改通过“广场问政”的办法实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解民之忧、解民之怨、解民之难”的目的。这种直面矛盾、尽职尽责的态度,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勇气,全心全意、主动作为的决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展示了政府以人为本的良好形象。
在问政现场,“我参与、我问政、我受益”成为“广场问政”的响亮口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镇村群众代表等纷纷踊跃提问,12名代表共提出了17个问题,都一一得到了满意解答。20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现场做了评议,评审团现场进行了打分。
在问政提问环节,现场气氛紧张而激烈,出现了这样一幕:一名群众代表想反映问题时被工作人员强加阻拦,看到这一幕后,县长崔华锋当场制止:“放开他,让他说,广场问政就是要给群众提问的机会。”顿时数千双眼睛聚焦在这位群众的身上,大家在感激崔县长给的现场提问机会的同时,都迫不及待地等着听他提出的问题。这名群众叫李兴强,城关镇碾盘村人,基层干部为了不让他现场提问,来回折腾了三四次,他终于借机跑了回来,他激动地反映了当地村干部涉嫌在选举、低保和危房改造等方面存在贪腐的问题。崔华锋现场表态,在会后,立即组织政府、监察局、反贪局、司法人员工作组进行调查取证,如有问题,概不姑息,请你放心,对于你说的选举问题我们也会一查到底,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也设立了现场问题记录台,会请工作人员把这个问题记录在案,查出结果会在大屏上公示,并向本人反馈,今后,我们对于信访问题公开问题调查结果,要在大屏和微信上播放我们的处理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这些实实在在的话,进一步树立了政府部门的威信,提升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是保持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真切体现,是推动商南各项事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强大能量。
本次“广场问政”活动已经圆满结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及的热点,在肯定取得成绩的同时,更要反思怎样才能通过问政把关系民生的事办得更好?问政只是行政的一种途径,最终目的在于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只有将问政纳入常态化,使领导干部在决策的整个过程中形成时刻以民意为首的良好作风,才能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民,实现政治生态风清气正,经济发展蹄疾步稳,百姓生活幸福安康。(张 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