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记者 马泽平 通讯员 田明林 孙传卿
商南把阳光信访的流程制成展板,巡回全县进行宣传。
2015年,国家信访局提出在全国开展“信访法制建设年”活动,“敢为天下先”的商南县创新工作、真抓实干,以广场问政中心、非紧急救助中心、涉法涉诉中心、网络视频中心等四大中心为切入点,努力提升信访工作的实效和水平,正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法治信访下的阳光信访新路径,促一方和谐,保一方安康!
广场问政得民心
10月12日,商南县政府广场人头攒动,伴随着西关群众的提问,商南县“三严三实”暨专题棚改问政拉开帷幕。会议现场,县长崔华锋一一回答棚改户心中的疑虑。据悉,商南举办广场问政已经近200场,问政也由以前部门一把手逐步上升到一县之长。“在大庭广众之下,那些领导承诺出的东西,办理力度大,群众好多事就不用再上访了。”当天参与棚改广场问政的群众说,以前反映问题总觉得政府干部在躲着他们,而这样的广场问政,让他们改变了对政府的看法。
“以前多通过信件、上访和媒体曝光了解群众的问题,信访事项和解决问题之间有堵无形的‘墙’。现在由群众公开提问、向群众公开承诺,这样有利于下一步服务百姓。”商南县信访局一位干部说。目前,在政府和群众的不断努力下,广场问政日益走向成熟化、规范化、制度化,有效化解了因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引发的信访问题,最大限度的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非紧急救助解民忧
过去,在信访系统流行一句话:“信访是个筐,啥都往里装。”这一方面说明信访工作不堪“小马拉大车”的重负现状,另一方面也说明信访工作没有厘清其职能,承担了许多原本不属于信访工作范畴的职能。
早在2012年,商南县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着力打造一个为民服务的平台,从而为信访工作“减负”。当年12月,商南县投资140万元,建立了全省首个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中心依托电子政务技术手段,以热线电话6363110为龙头,以手机短信、电子信箱、网站等服务方式为辅助,24小时全天候统一受理、处置群众除紧急报警(110、119、122、120)之外向政府提出的种类咨询、投诉、救助事项,以及对城镇管理、环境整治、民生政策落实、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中心接到电话后,会按照“中心直办、发函转办、部门协办、临期催办、群众约谈”等办理模式快速办理群众诉求,联动单位会及时将办理结果向诉求群众回复和向中心反馈。中心对事项办理情况和满意度向诉求群众进行电话回访,保证诉求群众的诉求落到实处。同时中心启动“三灯变色”督导办案程序,实现绿灯办理、黄灯警告、红灯追责的督办模式,确保群众反映的事项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非紧急救助中心的建立,在商南县打造了一个集咨询求助、信息分析和督办于一体的非紧急救助服务系统,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群众。
把信访纳入法制化轨道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把信访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商南县率先在全市创新建立了涉法涉诉信访接待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法律援助服务中心、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心,实行“四心合一”,对信访部门导出的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实行一站式接待受理、一站式调处化解、一站式风险评估、一站式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