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一个产业,惠泽一方百姓。茶叶是商南的“名片”,茶业发展已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元素。马蹄店村共有茶园约1000亩,其中三组有茶园约500亩,五组有茶园约300亩,六组有茶园约200亩。包扶工作队针对现有资源,积极寻找对策,实行连片经营、联户开发,与有意向的公司企业进行洽谈茶园科管、深加工和承包事宜,逐步培育壮大村组茶叶产业。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努力,县鸿德农林有限公司同意长期承包经营开发有机观光茶园,建茶叶加工厂,而且即将开工建设,茶叶加工项目的实施将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重要来源。如今,村民们大步走上了一条由茶叶铺就,茶香四溢的脱贫路,茶山上一行行、一片片整齐划一的绿色丝带是扶贫攻坚行动的最好见证。
除了发展茶业,香菇也是该村重点发展产业之一。马蹄店村村支书黄志有告诉记者:“发展香菇种植也是我村的头等大事,未来我们村要积极配合纪委监察局大力发展香菇种植业,以协会、合作社的方式,大力推进香菇种植基地,形成规模化发展。”香菇是世界上第二大食用菌,素有“植物皇后”的美誉。记者来时正赶上村民收获香菇,在这里我们看到:满菇棚的菌棒上都被羞答答、芳香怡人的香菇点缀着,满院子的地上都晒满了鲜嫩多汁的香菇,一派丰收气象。目前,全村223户中有180余户种植袋料香菇,总产量100余万袋,户均种植近5000袋,户均纯收入2万元。
为了让更多的群众通过更多渠道致富,扶贫工作部门配合青山镇党委政府结合村情实际,因地制宜,发动马蹄店村三、四、五组村民种植油用牡丹150亩,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除此之外,还鼓励“能人”带头的劳务输出,壮大劳务输出规模。目前村上80、90后不愿在农村发展,又不想或不能出远门打工的情况,扶贫工作队结合这一实际情况,积极将他们组织起来,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鼓励村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并和县内的企业联系,先后有20多人在德盛超市、中润亿家、柏伦公司打工,马蹄店村的劳务输出大大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成为村民增收的又一支柱。目前全村外出务工人数达到100多人,劳务收入达到300万元。

扶贫工作队积极发展产业之外,还热心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马蹄店村小学留守儿童多,学习用品普遍匮乏,文体娱乐活动相对单一,县纪委监察局局机关干部职工自发捐款1280元,为18名学生每人购置了学习用品和体育活动器材。同时积极和县文广局联系,争取锣鼓家具3套,音响一套,秧歌服45套,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当然,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村民的辛勤劳作,更离不开包扶部门的倾情付出,这一系列惠民意得民心的背后,是扶贫工作队勤劳付出的结果,尤其是他们愿意俯下身、贴近心、扎下根的工作精神,不仅让老百姓看到了希望,也真正走进了老百姓的心里。扶贫工作队抱着“包扶对象不脱贫,包扶干部不撤离”的决心,踩着自行车,入户走访,经常深入到包扶户家中、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和掌握包扶村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记录下民情民意。去年全县干旱严重,村民吃水难,包扶工作队通过各方筹措款项,现已建成水窖5个120立方米,解决了102户村民的饮水困难问题。他们用自己独特的工作方式,为村民实实在在的解难题、办实事,赢得了村民的喝彩,也为扶贫工作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的马蹄店村,投身致富产业的村民多了,处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扶贫工作进行时,任重而道远,这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仅是服务群众的“直通车”,也是培养锻炼干部的“大课堂”,县纪委监察局扶贫工作队正引领广大贫困群众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富。 (李春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