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名平凡的国企干部,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到偏远农村山区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真诚服务群众,培育产业助致富谋发展。
今年8月,李志翀同志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来到商州区牧护关镇竹园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任职以来,李志翀同志扎根基层,实抓狠干,频频发力,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真正当起精准扶贫攻坚战的“排头兵”,在商州区牧护关镇竹园村扶贫攻坚战中挥洒自己的汗水和青春。
到村后,李志翀同志同村干部同吃同住,共同工作生活,迅速进入角色,融入村班子团体,同村、组干部一起走遍全村3个村民小组,走访了68户贫困户,了解了153人的致贫原因,分析了竹园村的现状和资源优势,用自己务实的态度拉近了和村民的距离、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了解到村、组真实情况和群众致富意愿,对扶贫工作开展摸清了“家底”。
在竹园村工作的第一个月,李志翀就和“村两委”一起梳理村内资源情况和经济发展的短板,得出竹园村现有优势就是全村及周边地区,秸秆资源丰富,但利用率较低,玉米收获后所留下秸秆的传统处理方式为焚烧或者掩埋,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秸秆堆积在房前屋后也形成了严重的火灾安全隐患,可以此为突破口,发展多重利好的农业资源再生利用项目。
在支部党员大会上,李志翀提出基层党组织要在本地经济发展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要带头在培育产业致富方面给广大群众做好表率。通过走访调研,李志翀知道,要真正让全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必须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为支撑。必须准确定位,充分利用全村及周边地区秸秆丰富的优势,长远发展,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他和“村两委”通过深入实地考察学习和观摩,决定利用村内及周边地区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秸秆加工”产业,他带着村、组干部多次跑部门联系项目,邀请了全国农业领域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并前往河南实地调研、考察,开大会发动群众,搜集多方资料充分论证了发展秸秆加工产业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竹园村秸秆加工产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成立后,村民集资10万元,由政府出资支持完成的配电工程(含配电房建设)合计14万元,银行贷款15万元,共计约40万元建成了秸秆加工车间,加工秸秆每吨可实现经济效益约300元,年产量达到2000吨,可实现年产值120万元。通过吸纳贫困户参与秸秆加工,直接带动20-30户贫困户参与创业,预计可直接为每户贫困户年收入增加1000元-1500元。此外,在建厂期间,为避免产品出现滞销问题,李志翀多次与西安地区的饲料销售公司联系沟通,通过反复努力终于达成产销合作意向,消除了广大群众的后顾之忧。
在竹园村村民大会上,李志翀提出:群众不仅物质上要脱贫,精神上,群众也应该“富裕”,他和“村两委”积极利用村移民搬迁点的体育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联合商洛市邮政公司到村开展“道德讲堂”活动,把当地村民从“麻将桌”吸引到文化活动中。同时组织村干部、党员进行定期开展村内卫生大扫除和大检查,带领党员、干部打扫道路,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家庭整治庭院,督促村民进行村风、村容整治,打造美丽乡村。
竹园村的扶贫攻坚任重道远,李志翀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在第一支部书记的岗位上用实干和热忱联系群众,和群众紧紧站在一起,他只是商州区众多辛勤工作的第一书记中的一员,只是商州区众多扶贫工作者中的一员,也正是有了这些默默无闻的工作者,商州的扶贫攻坚工作一定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阮云亮 苏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