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县“转型发展·追赶超越”系列报道之一
温室大棚里花卉飘香,也让农民的生活甘甜如饴。一进村,只见村道平坦、路灯矗立、环境清洁、几排小洋楼整齐漂亮、农家小院恬静自然……昔日“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瓦房口镇金台村,短短几年,通过精准扶贫丢掉了贫困的帽子。
秋去冬来,柞水县扶贫攻坚鼓点铿锵、强音频出——培育10个中药材种植专业村,发展8个养殖专业村,带动3个生态旅游专业村,实现5900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今年,柞水贫困“主战场”交出了令人瞩目的扶贫“成绩单”。
高点定位 全面打响扶贫攻坚战
“面对扶贫开发的新任务、新重点和新要求,要按照‘精准对象、分类施策、注重造血、着眼治本’的思路,瞄准扶贫对象,将以往‘大水漫灌’的粗放式扶贫向‘精确滴灌’的精准式扶贫转变。”这是柞水县委书记陈璇对全县扶贫工作的要求。
压力产生动力。为了把全县干部群众的精力集中到扶贫工作上来,柞水县实施挂图作战,签军令状,按照“点上精耕细作、面上快速推进”的路径,确定了西川、秦丰等10个“双包双促”精准扶贫示范村,提出2015年示范村在册贫困人口30%以上实现脱贫、2016年底80%实现脱贫、2020年全部稳步实现脱贫并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
思想上高点定位,工作中实处布局。柞水创新“人分四类、户分四型、策分四法、业分四体”的靶向瞄准策略,建立分类帮扶机制,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金点子”。
柞水县首先按照“人分四类”的标准,将精准识别的35962名贫困人口,分成五保人、残障人、明白人、能人四个类型,给予五保人、残障人生活救助帮扶,激励能人大户领办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创业,扶持明白人发展个体经济、家庭农场。同时,按照“户分四型”的方式,将农户分为危困型、温饱型、宽裕型、小康型四个类型,建立四簿实名登记,分类实施基础设施帮扶、移民搬迁帮扶、产业帮扶、技能帮扶、教育帮扶和保障帮扶等措施。接下来,针对实际情况实行“策分四法”,采取“干部引领、企业带动、能人示范、双业促动”的发展方式,引导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联户经营、股份合作等形式致富脱贫。还采取“业分四体”方法,打造园区就业、景区创业、电子商务、产业融合四个平台,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业态,新增就业2034人,劳动力转移就业4.39万人,创劳务收入2.42亿元。
创新举措 合力构建大扶贫格局
精准扶贫,实践在每一个贫困角落,正在让每个贫困村、贫困户直接受益。
“自从县里实施精准扶贫,村里家家户户灶台新砌了,猪圈整修了,厕所翻新了,门前干净了,环境美化了,科学种植药材了,养羊养兔更多了,收入大幅增加了,全村困难群众的生活变了样!”曹坪镇窑镇社区支书刘江海满脸的喜悦。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重山。为了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柞水县构建政府主导、单位帮扶、群众主动、社会支持的大扶贫格局,成立联镇(办)精准扶贫工作团9个、扶贫工作队100支,100个部门单位2828名干部包扶54个贫困村3468户,实现帮扶到户、措施到人。
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离不开实打实的具体工作。柞水通过产业、技能、政策、信息、思想等举措开展精准扶贫,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共享机制,培育壮大二、三产业服务等县域特色产业;整合就业、农业、扶贫、科技、科协等部门技能培训资源,每年对全县54个贫困村闲散劳动力开展超过一周的专项技能培训;不断拓宽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渠道,在县信用联社设立扶贫专项基金2000万元,按照每户不超过5万元,一贴2年的标准,对帮扶对象发展产业贷款进行全额贴息补助;建立“农讯通”等通讯信息平台,定期将惠民政策、到户项目、帮扶措施、市场动态等致富信息发送到农户手机;通过外出参观、电视宣传、能人宣讲、表彰典型等手段进行有效引导,促进贫困群众主动参与到脱贫致富奔小康行列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