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县上还进一步增加“援军”,从县镇机关选定139名优秀党员干部以“第一书记”身份派驻村上当“村官”,以更好地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扶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确定县级领导联系包抓,从县直部门的负责人中选派党建指导员或经济指导员,突出抓班子,统筹经济社会文化各项工作齐头并进,以校正纯经济的扶贫理念,为打好扶贫攻坚战提供政治保障。
为了避免驻村干部“孤军作战”出现的“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的难作为现象,县上实行派出单位与包扶干部、包扶对象“捆绑式”责任制,将11个示范村分别由11个部门包抓”,层层签订“军令状”,确保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以发挥县级部门的项目和行政资源优势,带着项目设施与真金白银来扶贫,集中解决群众最急需、最期盼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县发改局在包抓庾岭镇窑沟村中,先后为村上争取资金200多万元,扶持贫困户和产业大户,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培育出了一个土种猪放养繁育的产业化项目,充分利用当地山大林密人稀的生态优势,使传统的圈养变为山坡放养,开发出无污染的无公害产品。市场前景看好,也成为丹凤现代农业发展的佳话。
包扶责任一旦明确,包扶村包扶户便是干部的“责任田”。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王晓虎是从纪委书记的岗位转任来的,但岗位变责任不变。他所承包的梨园村的胡有发、王双喜、赵海全等五户群众,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家家有产业,食用菌、金银花种植、大棚养殖颇有规模。他还计划明年再给额外追加几个贫困户指标,将其培养成示范户。用他的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扶贫攻坚,领导干部还是得打头阵。
怎么扶?——真情牵手演绎“五大建设”连续剧
丹凤县树立跳出农业抓扶贫的大扶贫理念,将扶贫开发与工业发展、文化旅游开发、社会事业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统筹考虑,谱写出以扶贫工作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新华章。
县上把握“长短结合”“软硬兼施”的原则,既要保证贫困户当年实现增收,又要确保有长远致富目标,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实现“扶智”与“扶业”并举,形成良好扶贫体制机制。在解决“输血”问题上,县财政每年为每个村补助30万元建设资金,安排扶贫产业信贷资金200万元以上。县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于在每年底完成任务的示范村奖励20万元,确保3年内每个示范村筹集资金不少于400万元。每年投放贷款4400万元帮助贫困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建立稳定增收来源。对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的贫困人群,筛选确定适宜自身发展的畜、药、果、菜、菌及二、三产业项目,确保每个贫困村、贫困户有1至2个致富项目和产业支撑。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残疾人、贫困老年人、家庭经济困难高中生、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和中高职在校生、贫困家庭大病患者等五类特殊贫困人口,通过社会保障等制度实现精准“兜底”脱贫。
在恢复“造血”功能方面,加大“扶智”力度,整合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就业培训、人人技能工程等培训资源,抽调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面对面、点对点培训,使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1项劳务技能或1至2门实用技术,不断提高贫困人口自我脱贫能力。同时,用足国家教育扶持政策,尽力满足贫苦户孩子更长求学之路,决不让贫困遗传给下一代。
该县抓面上扶贫的亮点所在,是将精准扶贫与陕南移民搬迁、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产业园区建设、消费市场培育、深化农村改革等“六策”有机结合,精准发力。县上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积极探索与各项工作能“合拍共奏”的扶贫模式,避免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以形成精准扶贫“大合唱”和“交响乐”。形成了“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示范型、“公司+协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园区带动型、“移民搬迁+小城镇建设+商贸流通+产业园区+贫困户”的“五位一体”型等扶贫模式。特别是“美丽乡村”旗帜的树立,以扶贫项目为支撑的“田园式村庄”“生态式家园”样本也正在各地涌现,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