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坪回族镇因户施策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侧记
“你们现在帮扶的贫困村民,那才叫帮对了,马福禄一家太困难了,真的该多帮帮他!”在初春的寒风中,从镇安县茅坪回族镇政府退休后定居茅坪村的回族老人杨恩新对人说。
从2015年9月起,茅坪回族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一个多月的精准扶贫识别“回头看”行动,“回头看”究竟看出了什么?
把脉问诊,找准有“病”之人
“以前总认为贫困户是按贫困程度来确定的,没想到有的居然是按各个组的人数多少分配名额,这显然有失公平嘛。”长期在县机关工作的魏清宝任“第一书记”后很有困惑。
“精准识别前,农村确定贫困户往往是口报鲤鱼三斤半,随意性较强,不乏少数基层干部借机优亲厚友、怕得罪人搞绝对民主等现象。”不少镇机关干部深有同感。
“不能精准识别出贫困户,就找不准真正该‘吃药‘的人,更谈不上挖穷根、治穷病。”为此,镇安县茅坪回族镇制订出“三比”的识别办法:一是信息对比,将身份信息不准、属于财政供养、开办工商实体、购置机动车、购买商品房、在城镇自建房等六类人员清除出贫困户名单;二是家庭核比,由镇村干部拟录系统人员家庭情况进行财产、收入、务工、就学等核实对比;三是村组评比,采取农户申请、村民代表评议、镇上领导和驻村工作组全程参与的方式公开评议,按评议结果依次选定贫困对象,把审定权交给群众。
严格的规定收到了精准的效果:按人数分贫困指标的做法被遏止。以茅坪回族镇茅坪村为例,最困难的一组评定了21户,几乎是条件好的三组两倍;小姓受大姓排斥的现象也少多了,对于特别困难的小姓村民,由组长先提出申请,村“两委”确定后分组、村、镇三级层层公示,从而维护了少数人的正当权益。
魏清宝所在的茅坪村2014年上报的贫困户为231户1124人,经过精准识别后调整为198户841人。到去年年底,这个村在前期复核比对231户1124人的基础上,已严格按照程序对53户342人进行了清退,同时将新核实、符合条件的12户47人纳入贫困户。
“尽管调整幅度很大,但全镇却波澜不惊,被调整的对象也坦然接受。关键在于做到了办法科学精准,程序公开透明,群众又有审定权,老百姓自然服气。”茅坪回族镇镇长马辉说。
因户政策,力求个性化“开方”
确定出真正需要帮扶的对象,只是走出精准扶贫的第一步,具体该如何帮扶呢?
茅坪回族镇党委、政府深入分析各个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实行量身定制,对症下药的个性帮扶,细到一个村一个方案,一个组一个项目乃至一户一个办法。在五星村,笔者就见到了这样的典型案例。
五星村四组村民张才胜是一个单身汉,领着一个智障弟弟张才海过日子,家里的农活全靠他一个人支撑着,生活很困难。2014年1月,县委将县畜牧中心确定为该村的包扶单位,县畜牧中心主任沈晓林与张才胜结成帮扶对子,为他家送去一头种公羊,两只基础母羊,鼓励他家养殖白山羊。到去年5月,张才胜家饲养羊20只,年底出售10只,收入6000多元。
五星村六组村民田强林本来日子就过得将就,这几年同时供两个子女上大学,加之年迈的父亲长期有病,也成了贫困户。村里对他的帮扶迥然不同,除帮助协调耕种4亩多撂荒地外,还联系贷款鼓励他搞多种养殖,去年养羊15只,养牛5头,养猪5头。到年底养殖业收入1.7万多元。
被回汉族村民称为“技术员”的大学生、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回族青年王东,是元坪村人。在2014年1月,他带动村民注册成立“东祥白山羊养殖合作社”,去年养殖白山羊、布尔山羊151只。王东采取大户出羊种、技术,贫困户出劳力、场地寄养,卖羊的利润四六分成的模式。贫困村民马明帮大户寄养了31只羊,去年腊月已大部分出售,收入1.7万多元,村民马明就拿到了近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