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很,美瞎了!”一句柞水地方话,因《关天踏着春来了》一个渔鼓文艺节目,在2011年“关天之春”春节文艺晚会上演,而传遍陕西乃至整个关天地区。这是寓文化于宣传、容文化于经济社会发展彰显柞水魅力的一个缩影。
“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地方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柞水县委书记刘荣贤如是说。正因如此,他们树立起“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的理念,以文化外宣为切入点,最大限度地提高柞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重大活动中进行文化外宣
2010年8月18日,柞水县影剧院座无虚席,为庆祝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开园,柞水隆重推出大型风情歌舞剧《竹风清音渔鼓情》首场公演。省、市领导以及省内外50余家媒体代表和柞水市民一起观看了首演。以渔鼓艺术为表现形式,以柞水风俗民情为基调,以南山人淳朴的生产生活为素材,用“竹林俚歌”、“南山人”、“大山情”、“竹风劲舞”四个版块十一个章节,充分展示了柞水浓郁的地方风情,展现了南山人纯朴、勤劳、自强不息的精神。整场演出博得观众阵阵掌声。新华网、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大秦网、西安电视台等100多家新闻媒体和网站纷纷报道,让人民记住了渔鼓,也记住了柞水。
西洽会,柞水渔鼓在曲江会展中心和谐广场演出。“轩辕酒”杯秦岭生态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总决赛上,柞水渔鼓剧《老坊新韵》成为受邀节目之一闪亮登场,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首届中国秦岭生态旅游节开幕式文艺演出中,柞水渔鼓成为唯一的受邀地方节目参加……随着柞水渔鼓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观众的眼前,柞水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去年6月18日,全国退耕还林现场会在柞水召开,通过渔鼓、小品、快板、舞蹈等形式展示“柞水十年之绿”新变化的专题晚会,使来自全国30多个省的300多名代表,在认知地方文化中,感受了柞水新风貌。
在产业发展中实施文化外宣
“打好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组合拳,以高品位的文化包装推介柞水、宣传柞水,提升了柞水发展的文化内涵和外部形象。”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文说。
按照挖掘内涵、提高品位、搞好整合的原则,柞水县用文化对全县旅游资源进行了从头到脚的精细“包装”和分门别类的“套装”,拉长了旅游产业链条,叫响了“西安第二生活区”的名头。在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建设中,他们先后组织西安第二生活区高端论坛,百名画家走进新柞水采风、省画家艺术家牛背梁采风、“秦岭最美是商洛”诗词采风活动牛背梁行等13次省市文化专题挖掘活动,有效提升了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的文化内涵和景点品位。在九天山景区的开发中,专家围绕“沉香救母”的传说确定“孝义九天山,岭南大瀑布”的旅游思路,打造“思恩石、试斧岩、笑笑泉、练功场、沉香庙”等景点。
单个景点,无论多好的包装,韵味也显单调,但对景点进行分门别类的“套装”,情况就不同了。立足于景点“套装”这一思路,柞水对旅游景点进行了大整合,围绕干佑河、社川河和金井河形成的山水画廊、梦幻走廊、福地长廊,把这三条河流串起的旅游景点,按照功能分成6个功能互补的旅游文化休闲区域,逐步形成了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秦楚古道、锦苑盘谷山庄、龙王沟度假山庄等项目组成营盘生态旅游区;柞水溶洞为主的地质探险区;柞水山城的中心家园区;九华山、四方山等组成的高山农牧体验区等,全面提升了柞水旅游的品位和内涵。成功的文化外宣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今年元至五月,柞水引进项目19个,总投资71亿元,接待游客85余万人次,直接收入1500万元,创社会效益2.6亿元。
在文艺产品中进行文化外宣
“海内外的观众朋友们,您现在收看的是《中华情古典情怀》系列节目中的《诗意杜鹃》。今天,我们来到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的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山路的尽头,杜鹃鸟在问候我们的到来,身边的溪水一路陪伴我们欢唱着……”随着央视《中华情》栏目《诗意杜鹃》的播出,海内外的观众看到了柞水牛背梁的杜鹃,也记住了柞水。以前由于秦岭的阻隔,和外界联系很少。而今,柞水主动出击,先后邀请百名画家走进柞水牛背梁、溶洞、凤凰古镇等代表柞水特色的景点采风,让画家用手中的笔,画柞水、写柞水。邀请省市著名诗人、学者、摄影家、媒体朋友来柞水采风,他们的作品通过媒体平台“曝光”,引得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也赢得了影视导演的青睐。电视剧《悲情母子》、电影《小镇》、《玩命时光》摄制组相继在凤凰古镇取景拍摄。随着这些影视作品的播出,让更多的人关注了柞水。假日里的凤凰古镇人头攒动,大家纷纷拿出相机拍照留念,把这明清时期的民居,弯弯曲曲的小巷,古老的徽派建筑,淳朴的乡村情色一同带回家。
“五一”小长假,柞水县农家乐客人点的最多的是“神仙豆腐”和“天麻炖土鸡”。原来自从2010年9月30日中央电视台《消费主张》栏目播出在柞水拍摄制作的《深山寻药膳》后,来柞水旅游的客人都要点几道药膳来吃,一期饮食文化节目让柞水特色小吃誉满全国。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柞水地产的特色农产品销售火爆,老百姓的钱袋子也迅速鼓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