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茶的发展,带动了留守妇女就地就业。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文/图 通讯员 孙传卿)日前在咸阳召开的中国茶叶学会会员会议上,省农业厅副厅长王振兴表示,茶叶是陕西省农业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按照陕茶发展规划,将在商洛建设以有机绿茶和红茶为主的生产基地50万亩,全省形成绿茶、红茶、茯砖茶多品种协调发展的茶产业布局。商洛红茶首次列入陕茶发展远景规划。
商南茶的困惑
2014年是丁云亮从事茶叶事业的第13个年头,也是他研发并创立“秦岭红”的第3年。回首13年的风雨旅程,他从商洛民营茶企第一家,到北方红茶第一人;从“商洛市十大杰出青年”到“陕西省道德模范”,这一切,记录着他对商南茶的深厚情怀。
商南茶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但商洛地区地处南北气候结合部,气候偏干燥,雨水较少,土壤多偏碱性,冬季气温低,春季升温慢。这样的气候致使茶园管护费用高、茶叶生长期长、产量低、成本高,干燥的自然条件生长的茶叶叶片厚实粗壮且表面有蜡质层,难以加工出像午子仙毫和西湖龙井那样的茶型。
商南现有新老茶园20万亩,品种大多是紫阳群体品种。独特的地理条件环境造就了商南茶“香高、味浓、汤绿”的特点,但商南茶叶产出率低、茶型粗糙、茶叶成本高等因素,成为商南茶发展的瓶颈。研发一款适合商南当地茶叶特性的产品已迫在眉睫。
商南县政府早在2003年就已经着手提升茶叶品种,从2003年至2010年,政府花大力气栽培了1万余亩无性系茶园,由于各种因素,现存活的十之有二。2010年商南开始引进龙井、白茶等无性系茶苗,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由于无性系茶园在本地管护成本巨大、成园过程漫长,所产茶叶成本远远大于其他地区的茶叶,所以市场竞争力依然不足。
商南茶要想走出困境,必须顺时应势、另辟蹊径。最大限度地张扬本地优势,弱化自身劣势,研发新产品,是商南茶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只有这样,才能使商南茶业发展壮大,振兴一方经济,致富一方人民。

红茶加工车间
纬度最高的红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丁云亮经过缜密思考,决定借鉴外地红茶制作工艺。于是他多次赴武夷山和河南信阳考察学习。
2011年6月5日,丁云亮便开始试制,一次实验,不行;两次还是不行,10次、20次……已经记不得有多少次失败了。他反复翻阅对比那两大本密密麻麻的实验记录,苦苦思索“走麦城”的原因,终于茅塞顿开。由于商南和武夷山相距太远,土质、阴晴、冷暖、温度和湿度都截然不同,茶叶内质和发酵中需要的微生物也差异很大,外地的制作方法绝不能照搬。丁云亮决定改进工艺,重新反复实验、翔实记录、认真总结,终于探索出一整套适合商南茶叶制作红茶的先进工艺。
2011年8月23日,秦岭地区第一泡红茶终于在商南研制成功。
丁云亮的公司先后取得了陕西省首个红茶生产许可证,注册了商标,随后成立了西北第一家专业红茶公司,投资500多万元,在商南县工业园区孵化园建成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专业红茶生产加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