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了解到,目前,商洛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常年留守在家的多是妇女老人,这类人群家务多、年龄大,接受新知识较慢,往往对于科技人员传授的科管知识一知半解,技术操作上很难达到规范化要求,所以出现了管理松散现象。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一科管人员谈到,很多群众说起核桃科管,就认为是政府给他们送化肥、送喷雾器,政府部门送了,他们就管管,不送了群众也就对园子放任自流。有些地方存在抓一阵就紧一阵,不抓就松懈的现象,核桃科管往往是流于形式,造成核桃产量低、品质差。
专家介绍说,目前,商洛大部分果农没有管理意识,树下土壤很少深翻,甚至不垦复扩盘、不松土除草,连年不施肥,更谈不上整形修剪和病虫害防控,许多地方核桃黑果率高达40%以上,果实的商品率极低。
良种化水平低
资料显示,1997年,我市开始推广核桃产业,种植核桃36.95万亩;2002年,市政府提出“生态立市、产业兴市”战略,把核桃生产列入全市主导产业发展;2014年底,全市核桃面积累计达到285.6万亩,7000多万株,其中新建良种园176万亩,桃挂果面积156万亩。17年间,全市核桃种植面积增长到原来的8倍,这样的增长速度,不可谓不快,但随之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
据林业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多年前,一些地方没有经过科学规划,就急于建设良种核桃园,建成后发现,有的由于立地条件不够,无法建设灌溉设施;有的道路不通畅,有机肥无法运输到田间地头……这些都增加了科管难度,导致种植户无法管理。多位群众也反映,在前十几年的发展中,核桃树苗来源也出自多个部门:有包扶单位免费发放的,有相关部门调运的,也有群众自发购买的,由于调运核桃苗木没有统一规范的渠道,造成各批次、各单位调货渠道不一,所以出现了核桃苗品种多而杂的现象,导致现在的一个良种核桃园品种多达十多种,导致各个树种生长后树型大小不一、技术规范不一样、结果收获期情况不同等,从而影响了核桃树的产量和品质。
商州区林特产业中心主任王进超谈到,最初发展核桃产业,也在摸索阶段,加上群众多种多收多产的思想,使核桃密植度过高,加之科管粗放,最初几年核桃产量还好,但随着核桃树慢慢长大,受光、通风、土壤、水肥等条件影响,良种核桃园各品种树难以达到统一管理,病虫害也就逐渐增多,导致核桃品质逐年下降、产量逐年减少。
核桃采青严重
受市场利益驱动,进入八月份,丹凤县312国道旁两旁,一些果农就挥动着竿子,开始打青皮核桃,大部分果子落到树下,青皮难以脱落,群众只能依靠传统的方法除皮或是以每公斤3元的价格贱卖给客商。一位在棣花镇收核桃的客商谈到,丹凤的核桃每年都打的早,对核桃品质影响较大,他们也担心收回去加工后不好卖,所以往往价位就压得很低。
据市核桃研究所1989年至1990年对不同采收期的试验表明:从8月11日到9月8日范围内,核桃早采2周,单果出仁率将下降4.%;早采3周出仁率下降6%,经过试验,市核桃研究所得出结论,核桃适宜采收期在白露前后最为合适。
丹凤县核桃收购大户田甘记收购核桃近20年,根据多年的收购经验,他认为,处暑前后正是核桃上油期,如果早采的话,核桃的含油量要下降30%左右。据他观察,近些年来,收购的核桃很少有自然成熟的,大部分都出仁率在45%—50%,但如果自然成熟的话,商洛核桃最高出油率能达到55%。
市核桃研究所所长陈新乐谈到,虽然市、县、镇各级政府每年都采取多种措施禁止采青,但效果不是很明显。目前在全市各地,采青现象依然存在,核桃采青不仅影响核桃正常采收的秩序,还会出现仁不饱,口味涩,品质严重下降,从而严重影响了商洛核桃的品质和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