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县区动态 > 经济建设

文旅融合经济转型发展的“镇安路径”

2015-12-17 08:33:49 来源: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隆冬时节,走进“张仲故里·山水镇安”,笔者看到古兴隆寺·唐遗址公园建设工地机器轰鸣,车辆川流不息。塔云山道文化景区岚霭飘渺,雾凇高挂风景如画。云盖寺古镇面貌一新,笑纳八方游客……
  镇安,一个深处秦岭腹地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伸展文化与旅游双翼,独辟蹊径,浓墨重彩地书写着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文化与山水对话的“镇安突围”
  镇安地处秦岭南麓,矿藏资源十分丰富,一度能源经济发展前景十分看好。然而,新形势下镇安面临诸多区域发展刚性约束。一方面,镇安是大秦岭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又是南水北调工程水源涵养区、还是国家主体功能区秦岭限制开发区。另一方面,在当前传统制造业、矿产采掘业普遍出现产能过剩,能源型经济严重下滑的大背景下,镇安县的矿产开发难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如何实现富民强县,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
  困难与机遇同在。随着西康铁路、包茂高速的相继建成,以及“十三五”期间西安至重庆高铁、西安至武汉高铁、西康复线、山柞高速的建成通车,镇安既融入了西安1小时经济圈,也即将融入重庆、武汉经济圈。届时,镇安将处于西安、重庆、武汉三大城市互通互联的枢纽区域,区位优势日益显现。
  该县通过深入调研显示,全县典型的矿产劳务大镇,近七成劳动力外出或在镇内矿山、建筑队从事务工,务工人员年均务工8.8个月,日均工作9-12个小时,以苦力型为主,月均收入4750元,今年比去年月收入平均下降10%左右。相反,全县典型的旅游大镇,从事旅游服务业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达40%以上,户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日渐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基于此,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实现经济转型创新发展是必然选择。
  市委常委、县委书记李波说,镇安县“十三五”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深度挖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现代文化资源,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地方特色经济,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确保到“十三五”末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蝶变效应”
  高山、森林、草甸、石林、河流和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现代文化融为一体,镇安这片神奇秀丽的风水宝地,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镇安县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三水三山五岭”蕴育着深厚的文化积淀:5000年前先民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文明。2800多年前产生了周宣王时代的贤相张仲,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小雅六月》就有“侯谁在矣,张仲孝友”的记载。1400多年前,这里曾经演绎了唐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期的密宗佛教传奇。300年前,一代廉吏聂焘,以实心行实政,羸马麻鞋,体察民情,疆域六百里,无远不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二十五军、红三军、红七十四师等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商洛市委常委、县委书记李波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二者深度融合,才能推动旅游产业跨越发展。
  目前,该县坚持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深度挖掘镇安的历史、民俗、红色、现代等四大文化资源。据了解,镇安先后投入40多亿元,成功创建塔云山4A景区、木王山3A景区,云盖寺古镇3A级景区正在创建之中,古兴隆寺唐遗址公园和黑龙观道文化景区规划建设工作紧锣密鼓,专业团队已经对古兴隆寺遗址、塔云山景区进行考古勘探,并编写《大唐遗址兴隆寺》、《塔云山》等书籍。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先后投资600万元打造大型渔鼓花鼓风情剧《杜鹃花开》、《聂焘》、《百年花鼓》等文化旅游精品剧目,围绕文旅融合,带动了镇安刺绣、根雕、奇石、花卉、美食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激活了“吃住行游购乐”六大要素,镇安味道、镇安记忆、镇安风景给外来游客带来别样的休闲旅游新体验。